Thursday, November 13, 2014

20141113-洋氏太極拳


數月前偶然驅車經過一處綠蔭盎然的公園,外子和我繞了進去想尋幽探勝,就這樣見到了這樹林圍繞的小屋,竟是A城的長者活動中心。櫃檯的負責人琳達無比熱情,她告訴我們太極拳課才剛剛開始,堅持帶我們進了課堂。這次的緣分讓我們尋到了如琳達所說的「Home away from home」,我們家外的家。

許多年前我和外子曾拜師學過太極拳,也曾堅持了一段時日摸黑起早在院裡打上一套。遺憾在工作繁忙之下,我們鬆懈了意志力,太極拳就被擱置了二十多年。去年離開職場,外子和我不約而同地一直想重拾太極拳的學習。太極拳剛柔相濟,在行雲流水般的輕靈中又可以如此優美,又同時鍛鍊了歲月積累後最需要的強化膝腿與平衡能力,以時間、心態和動作的性質來說,太極拳無疑最是適合我們現階段的運動了。

第一次的太極拳課堂上,老師和幾位同學就讓我們感到如回家般的自在。老師是香港來的七旬老人,多年來一直是每周三次義務教這八十五式楊式太極拳的課,讓人敬佩。說是「老人」,老師實則精力旺盛,行動敏捷。她保留了原來的太極拳的招式,為適應多數的老人,技法簡化了許多。學員有三十多人,多為女士,只有五位男士。據說這門太極拳課已有十年了,有幾位學員是元老級人物,稱得上是大師姊。超過七年年資的師兄姊們也比比皆是。幾堂課下來,結交了不少朋友。知道班上年紀最長的安妮已年過九十三歲,其他多是七、八十的「小妹」們,我們和六十出頭的「小小妹」們是少數族群。

課堂上常見的華人除我和外子之外,只有兩位,其餘全是洋人,可見太極拳早已普及全世界。我在休息時的閒談中問起怎麼開始學太極拳的,不少人告訴我是醫生的建議,還有許多曾摔跤過或開過刀的人,用太極拳慢慢幫助了復健,更有數人是直腸癌或乳癌存活者。接近元老的頭號人物朵若西亞是老師不在時的代課老師,她在二十多年前,也就是她在四十多歲時就學了幾年陳式太極拳,老師離開後,她才尋尋覓覓加入了這一班。一個美國女士有如此堅強的意志學習太極拳,著實讓我肅然起敬。我曾讀到過楊式太極拳始於陳式,一般認為陳式較剛較快,這正是朵若西亞打拳的風格。而楊式太極拳動作緩柔,適於強身健體,最為廣泛流傳。朵若西亞很高興交流這方面的學習經驗。

班上人才濟濟,賴瑞以前在美國疾病防制中心從事公共衛生推廣的工作;貝蒂的先生是位家庭醫生,數次在活動中心舉辦健康講座,回饋社區;莎倫和笛妮絲都曾在醫院工作,退休後都回醫院義務服務;而我自身在醫療保健行業工作,因此和這幾位有較為深入的交流。另外,凱如是位舞者,她用現代舞的輕盈靈巧詮釋了屬於她自己的太極拳,煞是有趣;八十七歲的葛莉絲依舊耳聰目明,思緒敏捷,她曾多年照顧患失智症的老伴;克麗絲汀應是我認識的最優雅的人了,愛看她柔和典雅的打扮搭配,在雨天她會甜美地說:「最愛雨天和下雪了,對花兒好。」她的愉悅讓她即使帶著皺紋的滿臉仍顯得優雅。

每逢有新面孔進入課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盡心鼓勵,希望新人不至於被嚇跑,能堅持下來在健康上獲得最大的助益。太極拳近二十分鐘雙手雙腿不停地變化動作對新學者絕對是莫大的挑戰。好在,外子和我有一定的基礎。第一次學太極是小班制,可以從第一式起一招一式地累積學習。在現今的大班裡,學員有各種程度,新人一開始只能照著比畫,課餘再加強學習,確實需要毅力和鼓舞。蓓絲、凱若琳和布倫達都是我們看著茁壯的後人,外子幫她們複製了錄像在家練習。學員間互相接送也是常事。這是個人人彼此關懷、互相照顧的大家庭。

太極拳是一輩子的學習,儘管有人因身體情况而技法未完全到位,離氣沉丹田尚遠,但每個人都學得盡心盡力,非常專注於自己的氣場。外子和我暱稱此間的太極為「洋氏太極拳」。

這太極班很大程度地體現了這羣人的生活態度。在一般認為的高齡而需要別人照顧時,尤能盡力掌控自己的健康。這群學習太極拳的人們,包括我自己,大部分人還都參與了其他多項的活動,如太極課前後的瑜伽、有氧運動、游泳和森巴舞等;有人參加定期的徒步、爬山;也有做義工繼續工作的。最年長的安妮蒔花種草從不間斷。在有超過三分之一成人肥胖的美國,其統計數字在此處不成立。我們的學員們個個體態輕盈、行動靈活。曾是一家育兒院校長的蓓絲說得好,身形的fit只是附加的收穫,最重要的是保持全身的靈活和促進生活的品質。肥胖的危害早已眾所周知,高糖、高脂、高血壓、心梗、中風、睡眠呼吸暫停症等等,進而可能引發的全身器官併發症更是可怕。若是不幸長期臥床,想要老得自在優雅的寄望就難以實現了。

所謂的養老必備的「三老」中的老本,除金錢之外還得包括健康,連同老伴、老友,才算得上美滿。太極拳延長了我們再多錢也買不回的青春,開拓了朋友圈子的同時,也減少對子女的依賴。

我願意加入這群打著洋氏太極拳的身影,不與社會脫節,讓自己趕上時代。

(寄自喬治亞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