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群人 by 茱蒂 February 27, 2015
剛退休時很不習慣,二十年來都在朝九晚五趕時間,一下子有了大把時間,居然閒得慌。有一天早上,我走到附近小公園,居然看到有政府辦的免費太極拳班,便進去參加了。從此以後,我就開始趕上午八點的課,每次兩小時,每星期上課四天,好開心,終於又開始上班了。
陳老師是很棒的教練,姿勢美妙,記憶也絕佳,她能叫出全班每一個學生的名字,中英文都流利,待人親切誠懇,向來只付出不要求任何回報,從來不收任何禮物,每一個學生都喜歡她。她永遠帶著笑容上課,不厭其煩地一招一式教我們,由於學生大都是老人家,往往學了就忘,但是她從來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不耐煩。在她的教導之下,我們已經學會三套拳法及氣功十八式,一群年長者要能記得那麼多招式,的確很難得。我們常常下課後相約去飲茶喝咖啡、聊天話家常,有的互相交換園藝的心得,每到了收成季節,好吃的芭樂及香甜可口的桃子、李子、柚子、柑橘等水果,幾乎每天都吃得到;還有苦瓜、絲瓜、韭菜,那些綠手指的朋友們毫不吝惜送給大家,太感謝他們了。大家彼此關心,只要有人請假或生病,就會打電話或聯名寫祝福卡去關心他,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覺得孤單,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班上除了亞裔外還有好幾位美國人,她們很開心地和我們一起上課。例如泰瑞,她是退休的小學老師,來上課已經六年了,剛來時她的健康狀況不是很好,六年來卻從不間斷上課。她說,這些年的鍛鍊使她的身體越來越好,醫生很訝異她的進步,她相信是練太極的關係。琳達也是位退休教師,她是不會中文的華裔,卻一直認真學習,待人接物都很親切。前年她不幸乳癌復發,必須要做治療,療程結束後,她的髖骨又出問題;換上人工髖骨後,現在她每天拄著拐杖來上課,希望藉著運動鍛鍊僵硬的肌肉。她說在病中很想念大家,一直祈禱能早日回來上課。
諾曼是德裔美人,嫁給中國老華僑,她剛開始上課時,包頭巾戴口罩戴手套,非常怕冷,原來她罹患了罕見的硬皮症,十幾年前被醫生判斷活不過三個月,但是她遇到一位好醫生,她活下來了。這些年來她所參加的治療團體中,很多人都陸續逝世,她覺得大概是練太極拳的原因,使得她長命,現在她上課已經不需要包頭巾、戴口罩了。
雪莉是廣東人的媳婦,她才來一年多,裝了人工膝關節,從姿勢很僵硬到現在動作已柔軟許多,她覺得太極拳對她有好處,會堅持不懈地學習。
我慶幸當年一腳踏進了這一班,結識了那麼多好朋友,藉著太極拳的媒介,使得四面八方的人齊聚一堂,退休生涯有了這一群朋友,日子開始變得多彩多姿,心情開朗自然就神清氣爽。有些朋友覺得退休後日子很無聊,每天看電視玩手機,懶得活動,健康就亮紅燈了。我想,辛苦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退休了,一定要健康快樂地享受退休後的黃金歲月。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ai Chi 太極拳.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ai Chi 太極拳. Show all posts
Friday, February 27, 2015
Saturday, February 14, 2015
2002年7月美國《時代週刊》將中國古老的太極拳運動比喻為完美運動
2002年7月美國《時代週刊》將中國古老的太極拳運動比喻為完美運動。
太極拳是以易經的太極陰陽理論依據,融入吐納導引術,中國的哲學思想,中醫經絡,骨骼學說為生理依據,能通經絡,旺氣血。全球習練太極有氧健康運動人數超過3.5億人。
太極是世界上唯一能將氣功、武術、體操、哲學、文化、技擊、健身等融為一體的運動,其養生功效最完美,最顯著。
太極拳是以易經的太極陰陽理論依據,融入吐納導引術,中國的哲學思想,中醫經絡,骨骼學說為生理依據,能通經絡,旺氣血。全球習練太極有氧健康運動人數超過3.5億人。
太極是世界上唯一能將氣功、武術、體操、哲學、文化、技擊、健身等融為一體的運動,其養生功效最完美,最顯著。
太極拳對身體的益處:
1、啟動自身修復系統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自身修復系統也在慢慢退化,太極能打通“任督二脈”,啟動身體修復功能。每天十分鐘,遠離亞健康。
2、疏通經絡
長期坐在辦公室,身體活動少,大腦活動過多,經絡通道堵塞,全身會有小疙瘩,就像水不流動就容易發酸發臭,堅持習練太極,疏通經絡後,疙瘩就少很多。
3、放鬆神經系統
不運動,長時間做一些事情,全身都很緊張,很僵硬,太極拳凝神聚氣,沉穩安舒,可以使神經系統放鬆,緩解頭暈眼花。
4、身心輕安
身心不和,身心不安,身心不平,身心疾病都來自於氣血不通,氣血不通的原因就是經絡不通,所以,身心都不自由,通過太極,氣血通暢了,身心就自由了,達到身心合一。
5、增強心臟功能
不愛運動,所以心臟功能不強,太極雖慢,但是能全身催動氣血,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
6、強健血管
醫學講,太極能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也能夠增強全身彈性。
7、增強筋骨
生活沒有規律,所以全身肌肉韌帶僵硬而沒有彈性,沒有力量,通過太極之後增強筋肉韌帶力量,關節也靈活了。
8、通暢血液迴圈
人體血液不通暢,因為經絡和脈絡不通,人容易得病,太極能輕鬆打通經絡,增強人體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1、啟動自身修復系統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自身修復系統也在慢慢退化,太極能打通“任督二脈”,啟動身體修復功能。每天十分鐘,遠離亞健康。
2、疏通經絡
長期坐在辦公室,身體活動少,大腦活動過多,經絡通道堵塞,全身會有小疙瘩,就像水不流動就容易發酸發臭,堅持習練太極,疏通經絡後,疙瘩就少很多。
3、放鬆神經系統
不運動,長時間做一些事情,全身都很緊張,很僵硬,太極拳凝神聚氣,沉穩安舒,可以使神經系統放鬆,緩解頭暈眼花。
4、身心輕安
身心不和,身心不安,身心不平,身心疾病都來自於氣血不通,氣血不通的原因就是經絡不通,所以,身心都不自由,通過太極,氣血通暢了,身心就自由了,達到身心合一。
5、增強心臟功能
不愛運動,所以心臟功能不強,太極雖慢,但是能全身催動氣血,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
6、強健血管
醫學講,太極能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也能夠增強全身彈性。
7、增強筋骨
生活沒有規律,所以全身肌肉韌帶僵硬而沒有彈性,沒有力量,通過太極之後增強筋肉韌帶力量,關節也靈活了。
8、通暢血液迴圈
人體血液不通暢,因為經絡和脈絡不通,人容易得病,太極能輕鬆打通經絡,增強人體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9、減少五臟疾病
五臟六腑需要運動,如果不運動,自然就硬化而得病,因此,太極拳節節貫穿的運動可以促進臟腑的自我按摩,濡養五臟六腑,很多疾病自然就不會來了。
10、治癒三高
有三高,醫生們開了很多藥方,沒有大的效果,開始太極吧,儒雅的的有氧運動,安全控制三高。太極對於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習慣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五臟六腑需要運動,如果不運動,自然就硬化而得病,因此,太極拳節節貫穿的運動可以促進臟腑的自我按摩,濡養五臟六腑,很多疾病自然就不會來了。
10、治癒三高
有三高,醫生們開了很多藥方,沒有大的效果,開始太極吧,儒雅的的有氧運動,安全控制三高。太極對於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習慣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11、精神快樂
中醫講,堅持太極,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人不愉快與血性有關係,太極能減少血糖,血脂;排除血淤,血症等血裡的垃圾,血裡沒有垃圾,氣血通暢,人會愉快。
12、體形美麗
人美不美與血性有直接關係,人的血裡沒有垃圾,人一定漂亮及美麗,血裡垃圾多,人自然就不漂亮。因此,太極能排除體內的垃圾和血裡的垃圾,減少人體腹部脂肪的積聚,保持人體的形體美。
13、防止心肌梗塞
醫學裡講,心肌梗塞主要是氣血不通暢,血凝塊堵塞血管而造成的,太極能優化心臟功能,減少血凝塊的形成,減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4、強腰固腎
人本身懶惰,不願意活動,坐的時間長,會傷害腎,造成腎虛,腎炎,腎結石,腎功能退縮。因此,腎供血不足,肝血就不足;肝血不足,心血就不足,就開始生病了。為了治病吃藥,增加腎的負擔,練太極就是練腰,練習後能減少吃藥,從而增強腎的功能。
15、大腦清晰
待在電腦前,待在家裡看書,寫文章,大腦會不清晰,練太極吧,呼吸吐納,接受戶外新鮮空氣,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了、靈活了,明顯消除了大腦的疲勞,提高了學習和修行。
16、增強視力
看書,打電腦,發微信過多,視力退化了,據有關專家測試,每週太極三次,每次半小時,連續堅持4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佔優勢。
17、延年益壽
生命在於運動的意思,太極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緊張,穩定情緒,這樣壽命自然延長。
中醫講,堅持太極,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人不愉快與血性有關係,太極能減少血糖,血脂;排除血淤,血症等血裡的垃圾,血裡沒有垃圾,氣血通暢,人會愉快。
12、體形美麗
人美不美與血性有直接關係,人的血裡沒有垃圾,人一定漂亮及美麗,血裡垃圾多,人自然就不漂亮。因此,太極能排除體內的垃圾和血裡的垃圾,減少人體腹部脂肪的積聚,保持人體的形體美。
13、防止心肌梗塞
醫學裡講,心肌梗塞主要是氣血不通暢,血凝塊堵塞血管而造成的,太極能優化心臟功能,減少血凝塊的形成,減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4、強腰固腎
人本身懶惰,不願意活動,坐的時間長,會傷害腎,造成腎虛,腎炎,腎結石,腎功能退縮。因此,腎供血不足,肝血就不足;肝血不足,心血就不足,就開始生病了。為了治病吃藥,增加腎的負擔,練太極就是練腰,練習後能減少吃藥,從而增強腎的功能。
15、大腦清晰
待在電腦前,待在家裡看書,寫文章,大腦會不清晰,練太極吧,呼吸吐納,接受戶外新鮮空氣,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了、靈活了,明顯消除了大腦的疲勞,提高了學習和修行。
16、增強視力
看書,打電腦,發微信過多,視力退化了,據有關專家測試,每週太極三次,每次半小時,連續堅持4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佔優勢。
17、延年益壽
生命在於運動的意思,太極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緊張,穩定情緒,這樣壽命自然延長。
18、開發智慧
人愚笨與血性有間接的關係,人體的血裡垃圾多,人自然變為愚笨,愚笨的人無法開發智慧。定時堅持習練太極,能排除血裡的垃圾,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消除廢氣污染,對強健身體,靈性活潑,提高智慧。為了你的健康,請開始太極吧。
19、益于大腦健康
太極運動有陰有陽,開發大腦潛能,有助於大腦釋放更多的欣快激素內啡肽,比健身房運動更有益於心理健康。
轉自:http://www.chenjiagou.net.cn/tjwh/2014/11/30/ShiJieShangZuiWanMeiDeY
人愚笨與血性有間接的關係,人體的血裡垃圾多,人自然變為愚笨,愚笨的人無法開發智慧。定時堅持習練太極,能排除血裡的垃圾,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消除廢氣污染,對強健身體,靈性活潑,提高智慧。為了你的健康,請開始太極吧。
19、益于大腦健康
太極運動有陰有陽,開發大腦潛能,有助於大腦釋放更多的欣快激素內啡肽,比健身房運動更有益於心理健康。
轉自:http://www.chenjiagou.net.cn/tjwh/2014/11/30/ShiJieShangZuiWanMeiDeY
Saturday, December 27, 2014
一個人的武林 by 任翔
一個人的武林 by 任翔
小時候在眷村、校園的遊戲中,最隨興可玩得不亦樂乎的就是「殺刀」或稱「鬥劍」。什麼工具都不需要,手,就是刀,就是劍;兩人對陣,點到對方的頭或腳就贏了。高頭大馬手臂有力當然占優勢,但身手靈活攻防敏捷,也一樣可以制勝。同儕中我雖瘦小但靈活,常常「小蝦米」搏倒掉以輕心的「大鯨魚」,武俠小說看得多的玩伴封我為「神龍劍客」,聽起來挺神的,我一直都牢記在心。
待慢慢長大,由看連環漫畫升級到開始潛心研讀武俠小說,一頭栽進浩瀚的武林。有限的識見裡,既質疑真有這麼些神奇的武功嗎,又寧願相信真正的高手還是可以練到書中描述的境界。那時回味起「神龍劍客」的封號,才知道雖是玩伴隨口戲稱,那可是很大的恭維,算是初入江湖就博得不錯的封號。這「神龍劍客」的肯定還真一直鼓舞了我。雖還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什麼難得一見的「武林奇葩」,但從那時起,我相信自己肯定是練武的料子。
只是聯考、升大學、出國念書的風潮,終究主導了我接下來的人生。而相伴在這段時光,都曾是我最愛的桌球、籃球、羽毛球,每一種運動都是那麼有趣好玩,且需要全神投入苦練。武林裡的拳腳劍擊,不知從何時起,自然地淡出了我的生活。
時光荏苒,學成歸國後進入社會,再到矽谷打拚在美國定居,開始常遊走兩岸三地。2000年起由於商務需要常赴杭州公幹,公司安排的住宿地點離西湖不遠,摸熟路徑後,晨遊西湖慢慢地成了我在杭州必做的早課。微曦中的西湖,湖光山色美不勝收自是不在話下,意外的收穫是散布在各個角落的晨運人群,不管是群操或單練,展示著各種不同門派的功夫,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給。大部分是鍛鍊養生的普羅大眾,但是看得出來其中臥虎藏龍不乏高手,龐大的西湖宛若一座濃縮的武林。
一日,我來到晨靄未散的曲院風荷與楊公堤間的一處僻靜樹林,看見一位中年婦女正指點年輕的兩男一女練著一套形似太極的拳術,那場景真好像《神鵰俠侶》中黃蓉在指點郭芙與武敦儒、武修文兄弟練武一般。中年婦女容顏姣好,青年男女神氣颯颯,一套尚不知何派的拳術,舞得如行雲流水般柔中有勁,好看極了!古早對武林的想像與憧憬突然變成真實的畫面呈現在眼前,看得我目瞪口呆、心馳神移。待他們練到一個段落,冒昧上前攀談,原來練的是「楊式太極三十六式」,三位年輕好手,正為即將參加的國術大賽在勤加練習。不宜多打攪在旁窺視,我不捨離去。那天,沒想到武林竟以驚艷之姿再度回到我的生活當中,練太極拳,習武健身,成了我迫不及待的運動選項。
事有湊巧,回到矽谷沒多久,就接到鄰居的邀約,找大家一齊去練太極拳。原來他們教會一位來自大陸的兄弟是太極拳好手,到灣區女兒家過暑假,得空教拳會友。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天賜良師,我馬上一口答應,和左右鄰居五對夫婦,每周六上午齊聚鎮上公園,由他一招一式、手把手地傳授,學起一套「陳式二十四式太極拳」。
太極拳既是最時髦的養生運動,也是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門武術。看似輕柔緩慢不難上手,其實卻是柔中帶剛知易行難。大夥兒難得地在異鄉仍有正宗的練家子指導,都極為珍惜這個機緣,卯足了勁認真學習。只是中年啟蒙習武,領悟力雖強,體態卻不再輕盈,總是意到拳腳不到。好在師父很有耐心,逐個糾正示範,大家就一點一點地進步,三個月時光匆匆過去,師父要回國了,我們總算把一套拳架子差強人意地學齊了。
師父回去後,我們一開始還定期群練,後來天冷了、雨季來了、各自有活動等等,沒多久,群練就停了。我倒是一直斷斷續續地練習著,缺了師父的指點,同伴之間的觀摩,遇到困惑,就上Youtube看教拳影片反覆揣摩,也頗有助益。只是同為「陳式二十四式」,各家打法仍有不同,以我的粗淺根基一時也難以融會。好在這把年紀練太極拳,除了呼應我一直深藏的練武之心外,運動健身已是主要目的。每次暖身動作加幾趟拳打下來,渾身冒汗,筋骨關節都反覆伸展舒活,對身體健康大有助益。
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還是沒把太極拳放下。但「習武」和「為學」一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打著打著覺得生疏了,有些招式連貫不起來了,終於我的太極拳變成偶一為之。
接下來幾年,回台灣次數頻繁,住宿的地方離大安森林公園不遠,每天一早起來去公園健走就成了我的最新早課。公園裡晨練的人非常多,慢跑的、健走的、外丹功、太極拳、健美操、元極舞、飛盤、扯鈴等等,各門各路養生鍛鍊的運動,琳琅滿目,活力十足。其中最吸引我放慢腳步觀察的,當然就是各派練太極拳的個人或團體。一陣觀察後,發現他們練的都不是「陳式二十四式」,雖然很想隨之起「武」練將起來,但我自己一套二十四式都還沒打熟,又去學招式拳路不同的新拳,實在不妥。一點點火花,就此熄了,沒激發我在台灣下場練拳。
拳沒續練,但領悟太極拳心法的機遇卻出現了。公園臨建國南路側門口有家舊書店,天天路過,終於有一天得空我進去逛逛。東翻西找,居然讓我無意間覓到一本《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鄭子,近代簡化太極拳的先驅,鄭曼青先生是也。師從太極拳大師楊澄甫,融會貫通後,深以國人強健體魄之運動太極拳應為其選,努力推廣經他縮編而成的三十七式太極拳,普及於世。看到他自述研練太極拳四十年的心得只有十二字:「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頗為震撼。細看詮釋:「得天之氣。則位於上之顛頂泥丸宮一內。可以增長其靈氣。下則為地。接地之力。則足底心之湧泉要穴。可以增長其根力。中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線間。得能專氣致柔。則腰若活潑潑地。則腎氣自足。壽能增加也。」遂有茅塞頓開之感。再一次踏破鐵鞋無覓處,以往在武林中,要你爭我奪或掉下懸崖在山洞裡才能得著的祕笈,就這麼輕易地到了我手中。
那次回美國的飛機上,我把全書總共一百二十頁的心法、招式、圖解一口氣看完,頓覺對太極拳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回到家中忙不迭地繼續上網搜尋鄭子、楊式、陳式太極拳的自練方法。訝然發現:太極拳不知何時已如此普及,網上各家資料出奇地豐富,文字、圖片、影片應有盡有。我如入寶山,一一拜讀研究,泛泛地掃了一圈後,對太極拳的淵源、歷史、門派、人物、拳架、招式、心法、要訣,算是有了初步較完整的認識。
在博覽群資的同時,點點滴滴的領悟,電光石火的靈感,慢慢在心中沉澱累積,也燃起我趕快再開始練太極拳的慾望。我就從已修習的「陳式二十四式」,對照鄭子秘笈中同樣招式的分釋及圖解,慢慢參悟,積極練習。恰值當時我已是半退休狀態,運動時間充分,除了練拳架招式,還輔以修習氣功心法,一段時間下來感覺頗有進境。
臨老習太極,自豐富的武術巨流中取一瓢飲,竟日拳腳伸展中,領略「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兒時的武林夢竟成了長春之齡的養生法寶。就這樣一套「陳式二十四式」太極拳成了我走到哪兒練到哪兒的貼身運動。在自家院子、西湖、大安森林公園、遊蹤所至的名山大澤,只要有九步見方的地方,我就可以「武」將起來。有朝一日,不管是否有這個慧根可以做到「壽人以柔」,一個人的武林,已讓我樂在其中。
小時候在眷村、校園的遊戲中,最隨興可玩得不亦樂乎的就是「殺刀」或稱「鬥劍」。什麼工具都不需要,手,就是刀,就是劍;兩人對陣,點到對方的頭或腳就贏了。高頭大馬手臂有力當然占優勢,但身手靈活攻防敏捷,也一樣可以制勝。同儕中我雖瘦小但靈活,常常「小蝦米」搏倒掉以輕心的「大鯨魚」,武俠小說看得多的玩伴封我為「神龍劍客」,聽起來挺神的,我一直都牢記在心。
待慢慢長大,由看連環漫畫升級到開始潛心研讀武俠小說,一頭栽進浩瀚的武林。有限的識見裡,既質疑真有這麼些神奇的武功嗎,又寧願相信真正的高手還是可以練到書中描述的境界。那時回味起「神龍劍客」的封號,才知道雖是玩伴隨口戲稱,那可是很大的恭維,算是初入江湖就博得不錯的封號。這「神龍劍客」的肯定還真一直鼓舞了我。雖還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什麼難得一見的「武林奇葩」,但從那時起,我相信自己肯定是練武的料子。
只是聯考、升大學、出國念書的風潮,終究主導了我接下來的人生。而相伴在這段時光,都曾是我最愛的桌球、籃球、羽毛球,每一種運動都是那麼有趣好玩,且需要全神投入苦練。武林裡的拳腳劍擊,不知從何時起,自然地淡出了我的生活。
時光荏苒,學成歸國後進入社會,再到矽谷打拚在美國定居,開始常遊走兩岸三地。2000年起由於商務需要常赴杭州公幹,公司安排的住宿地點離西湖不遠,摸熟路徑後,晨遊西湖慢慢地成了我在杭州必做的早課。微曦中的西湖,湖光山色美不勝收自是不在話下,意外的收穫是散布在各個角落的晨運人群,不管是群操或單練,展示著各種不同門派的功夫,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給。大部分是鍛鍊養生的普羅大眾,但是看得出來其中臥虎藏龍不乏高手,龐大的西湖宛若一座濃縮的武林。
一日,我來到晨靄未散的曲院風荷與楊公堤間的一處僻靜樹林,看見一位中年婦女正指點年輕的兩男一女練著一套形似太極的拳術,那場景真好像《神鵰俠侶》中黃蓉在指點郭芙與武敦儒、武修文兄弟練武一般。中年婦女容顏姣好,青年男女神氣颯颯,一套尚不知何派的拳術,舞得如行雲流水般柔中有勁,好看極了!古早對武林的想像與憧憬突然變成真實的畫面呈現在眼前,看得我目瞪口呆、心馳神移。待他們練到一個段落,冒昧上前攀談,原來練的是「楊式太極三十六式」,三位年輕好手,正為即將參加的國術大賽在勤加練習。不宜多打攪在旁窺視,我不捨離去。那天,沒想到武林竟以驚艷之姿再度回到我的生活當中,練太極拳,習武健身,成了我迫不及待的運動選項。
事有湊巧,回到矽谷沒多久,就接到鄰居的邀約,找大家一齊去練太極拳。原來他們教會一位來自大陸的兄弟是太極拳好手,到灣區女兒家過暑假,得空教拳會友。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天賜良師,我馬上一口答應,和左右鄰居五對夫婦,每周六上午齊聚鎮上公園,由他一招一式、手把手地傳授,學起一套「陳式二十四式太極拳」。
太極拳既是最時髦的養生運動,也是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門武術。看似輕柔緩慢不難上手,其實卻是柔中帶剛知易行難。大夥兒難得地在異鄉仍有正宗的練家子指導,都極為珍惜這個機緣,卯足了勁認真學習。只是中年啟蒙習武,領悟力雖強,體態卻不再輕盈,總是意到拳腳不到。好在師父很有耐心,逐個糾正示範,大家就一點一點地進步,三個月時光匆匆過去,師父要回國了,我們總算把一套拳架子差強人意地學齊了。
師父回去後,我們一開始還定期群練,後來天冷了、雨季來了、各自有活動等等,沒多久,群練就停了。我倒是一直斷斷續續地練習著,缺了師父的指點,同伴之間的觀摩,遇到困惑,就上Youtube看教拳影片反覆揣摩,也頗有助益。只是同為「陳式二十四式」,各家打法仍有不同,以我的粗淺根基一時也難以融會。好在這把年紀練太極拳,除了呼應我一直深藏的練武之心外,運動健身已是主要目的。每次暖身動作加幾趟拳打下來,渾身冒汗,筋骨關節都反覆伸展舒活,對身體健康大有助益。
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還是沒把太極拳放下。但「習武」和「為學」一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打著打著覺得生疏了,有些招式連貫不起來了,終於我的太極拳變成偶一為之。
接下來幾年,回台灣次數頻繁,住宿的地方離大安森林公園不遠,每天一早起來去公園健走就成了我的最新早課。公園裡晨練的人非常多,慢跑的、健走的、外丹功、太極拳、健美操、元極舞、飛盤、扯鈴等等,各門各路養生鍛鍊的運動,琳琅滿目,活力十足。其中最吸引我放慢腳步觀察的,當然就是各派練太極拳的個人或團體。一陣觀察後,發現他們練的都不是「陳式二十四式」,雖然很想隨之起「武」練將起來,但我自己一套二十四式都還沒打熟,又去學招式拳路不同的新拳,實在不妥。一點點火花,就此熄了,沒激發我在台灣下場練拳。
拳沒續練,但領悟太極拳心法的機遇卻出現了。公園臨建國南路側門口有家舊書店,天天路過,終於有一天得空我進去逛逛。東翻西找,居然讓我無意間覓到一本《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鄭子,近代簡化太極拳的先驅,鄭曼青先生是也。師從太極拳大師楊澄甫,融會貫通後,深以國人強健體魄之運動太極拳應為其選,努力推廣經他縮編而成的三十七式太極拳,普及於世。看到他自述研練太極拳四十年的心得只有十二字:「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頗為震撼。細看詮釋:「得天之氣。則位於上之顛頂泥丸宮一內。可以增長其靈氣。下則為地。接地之力。則足底心之湧泉要穴。可以增長其根力。中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線間。得能專氣致柔。則腰若活潑潑地。則腎氣自足。壽能增加也。」遂有茅塞頓開之感。再一次踏破鐵鞋無覓處,以往在武林中,要你爭我奪或掉下懸崖在山洞裡才能得著的祕笈,就這麼輕易地到了我手中。
那次回美國的飛機上,我把全書總共一百二十頁的心法、招式、圖解一口氣看完,頓覺對太極拳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回到家中忙不迭地繼續上網搜尋鄭子、楊式、陳式太極拳的自練方法。訝然發現:太極拳不知何時已如此普及,網上各家資料出奇地豐富,文字、圖片、影片應有盡有。我如入寶山,一一拜讀研究,泛泛地掃了一圈後,對太極拳的淵源、歷史、門派、人物、拳架、招式、心法、要訣,算是有了初步較完整的認識。
在博覽群資的同時,點點滴滴的領悟,電光石火的靈感,慢慢在心中沉澱累積,也燃起我趕快再開始練太極拳的慾望。我就從已修習的「陳式二十四式」,對照鄭子秘笈中同樣招式的分釋及圖解,慢慢參悟,積極練習。恰值當時我已是半退休狀態,運動時間充分,除了練拳架招式,還輔以修習氣功心法,一段時間下來感覺頗有進境。
臨老習太極,自豐富的武術巨流中取一瓢飲,竟日拳腳伸展中,領略「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兒時的武林夢竟成了長春之齡的養生法寶。就這樣一套「陳式二十四式」太極拳成了我走到哪兒練到哪兒的貼身運動。在自家院子、西湖、大安森林公園、遊蹤所至的名山大澤,只要有九步見方的地方,我就可以「武」將起來。有朝一日,不管是否有這個慧根可以做到「壽人以柔」,一個人的武林,已讓我樂在其中。
Thursday, December 11, 2014
運動上癮
以前在高科技公司上班的時候,有一個老外男同事剛從海軍陸戰隊退伍,因為沒有持續運動,體重不斷增加。為了減肥,他開始練跑步。剛開始一星期跑兩天,一次半小時,慢慢增加到一星期五天,一次兩小時。再加上只吃沙拉和少油少糖的食物,一年後,他不僅恢復到標準體重,體脂肪指數也從三十減到五,身材像模特兒一般。
他為了增加跑步的樂趣,還呼朋引友去挑戰馬拉松賽。朋友同事參加一兩次後,就覺得滿意,很有成就感了,他卻進階去參加世界有名的波士頓馬拉松賽。在受訓的半年中,他屢次早上六點從住的紅木城,跑兩個半小時到聖荷西市中心的辦公室,下班就坐火車回家。跑步變成他上班的交通工具了。除了跑步,他還每天到公司的健身房報到。我笑他做運動做上癮了,他回笑我說,五十步笑百步吧。
他說的一點都沒錯,我也是一天沒運動,心裡就會一直惦念著有一件事沒做,連說話都變得很沒耐性。我的運動上癮症從十五年前練習太極拳開始。練拳的七年當中,除了假期之外,每個星期六早上,沒有間斷地練習楊式、陳式太極拳及太極劍。後來因為方便,中午吃飯時間就固定到公司的健身房運動。同事們都知道,中午跟我約吃飯只能選星期二或星期四,因為星期一、三的中午我要上瑜伽課,星期五上有氧運動。至於二、四的晚上則是參加公司員工運動俱樂部,跟一群同事做瘋狂健身操(Insanity)。
到了周末一定要去爬三小時的山。而每天至少走一萬步的健康要求更是沒有偷懶。
現在離職在家,雖然沒有公司的健身房可以用,但是對於已經運動上癮的我,要找到每天可以免費運動的方法,自然不是問題。
除了每天早上在後院練太極拳之外,住家開車十分鐘的地方,就有一個種滿了紅木的小山丘,上下一回大約一小時。每天吃完中飯,就去那邊走一趟,除了鍛鍊心肺功能還可以順便做個森林浴,吸收芬多精,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每次走完後都神清氣爽,精神百倍。晚上再跟著DVD做重力訓練,預防骨質疏鬆。最後來個三十分鐘的瑜伽,放鬆身心,準備晚上睡個好覺。
我們的身體每一天都需要動一動,但是要放下手上的事去運動,還真需要很大的毅力。自從練太極拳到現在,身體已經習慣了一定的活動量,一偷懶,全身就不對勁。
身體也因為不間斷地活動,給了相對的回報。每天心情好、睡得甜、少病痛、身手敏捷,還有最重要的是,不用付昂貴的健康保險費用。
運動上癮還是好處挺多的。
(寄自加州)
他為了增加跑步的樂趣,還呼朋引友去挑戰馬拉松賽。朋友同事參加一兩次後,就覺得滿意,很有成就感了,他卻進階去參加世界有名的波士頓馬拉松賽。在受訓的半年中,他屢次早上六點從住的紅木城,跑兩個半小時到聖荷西市中心的辦公室,下班就坐火車回家。跑步變成他上班的交通工具了。除了跑步,他還每天到公司的健身房報到。我笑他做運動做上癮了,他回笑我說,五十步笑百步吧。
他說的一點都沒錯,我也是一天沒運動,心裡就會一直惦念著有一件事沒做,連說話都變得很沒耐性。我的運動上癮症從十五年前練習太極拳開始。練拳的七年當中,除了假期之外,每個星期六早上,沒有間斷地練習楊式、陳式太極拳及太極劍。後來因為方便,中午吃飯時間就固定到公司的健身房運動。同事們都知道,中午跟我約吃飯只能選星期二或星期四,因為星期一、三的中午我要上瑜伽課,星期五上有氧運動。至於二、四的晚上則是參加公司員工運動俱樂部,跟一群同事做瘋狂健身操(Insanity)。
到了周末一定要去爬三小時的山。而每天至少走一萬步的健康要求更是沒有偷懶。
現在離職在家,雖然沒有公司的健身房可以用,但是對於已經運動上癮的我,要找到每天可以免費運動的方法,自然不是問題。
除了每天早上在後院練太極拳之外,住家開車十分鐘的地方,就有一個種滿了紅木的小山丘,上下一回大約一小時。每天吃完中飯,就去那邊走一趟,除了鍛鍊心肺功能還可以順便做個森林浴,吸收芬多精,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每次走完後都神清氣爽,精神百倍。晚上再跟著DVD做重力訓練,預防骨質疏鬆。最後來個三十分鐘的瑜伽,放鬆身心,準備晚上睡個好覺。
我們的身體每一天都需要動一動,但是要放下手上的事去運動,還真需要很大的毅力。自從練太極拳到現在,身體已經習慣了一定的活動量,一偷懶,全身就不對勁。
身體也因為不間斷地活動,給了相對的回報。每天心情好、睡得甜、少病痛、身手敏捷,還有最重要的是,不用付昂貴的健康保險費用。
運動上癮還是好處挺多的。
(寄自加州)
Tuesday, December 9, 2014
Tai chi: A gentle way to fight stress
Tai chi: A gentle way to fight stress
Tai chi helps reduce stress and anxiety. And it also helps increase flexibility and balance.
By Mayo Clinic Staff
If you're looking for a way to reduce stress, consider tai chi (TIE-CHEE).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self-defense, tai chi has evolved into a graceful form of exercise that's now used for stress reduction and a variety of other health conditions. Often described as meditation in motion, tai chi promotes serenity through gentle, flowing movements.
What is tai chi?
Tai chi is an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 that, today, is practiced as a graceful form of exercise. It involves a series of movements performed in a slow, focused manner and accompanied by deep breathing.
Tai chi, also called tai chi chuan, is a noncompetitive, self-paced system of gentle physical exercise and stretching. Each posture flows into the next without pause, ensuring that your body is in constant motion.
Tai chi has many different styles. Each style may have its own subtle emphasis on various tai chi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here are also variations within each style. Some may focus on health maintenance, while others focus on the martial arts aspect of tai chi.
Who can do tai chi
Tai chi is low impact and puts minimal stress on muscles and joints, making it generally safe for all ages and fitness levels. In fact, because tai chi is low impact, it may be especially suitable if you're an older adult who otherwise may not exercise.
You may also find tai chi appealing because it's inexpensive, requires no special equipment and can be done indoors or out, either alone or in a group.
Although tai chi is generally safe, women who are pregnant or people with joint problems, back pain, fractures, severe osteoporosis or a hernia should consult their health care provider before trying tai chi. Modification or avoidance of certain postures may be recommended.
Why try tai chi?
When learned correctly and performed regularly, tai chi can be a positive part of an overall approach to improving your health. The benefits of tai chi include:
- Decreased stress and anxiety
- Increased aerobic capacity
- Increased energy and stamina
- Increased flexibility, balance and agility
- Increased muscle strength and definition
Som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ai chi also may help:
- Enhance quality of sleep
- Enhance the immune system
- Lower cholesterol levels and blood pressure
- Improve joint pain
- Improve symptoms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 Improve overall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
- Reduce risk of falls in older adults
How to get started with tai chi
Although you can rent or buy videos and books about tai chi, consider seeking guidance from a qualified tai chi instructor to gain the full benefits and learn proper techniques.
You can find tai chi classes in many communities today. To find a class near you, contact local fitness centers, health clubs and senior centers. Tai chi instructors don't have to be licensed or attend a standard training program. So be sure to ask about an instructor's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and get recommendations if possible.
A tai chi instructor can teach you specific positions and how to regulate your breathing. An instructor can also teach you how to practice tai chi safely, especially if you have injuries, chronic conditions, or balance or coordination problems. Although tai chi is slow and gentle, with virtually no negative side effects, it's possible to get injured if you don't know how to do tai chi properly.
Eventually you may feel confident enough to do tai chi on your own. But if you like the social element, consider sticking with group tai chi classes.
Maintaining the benefits of tai chi
While you may get some benefit from a 12-week tai chi class, you may enjoy greater benefits if you continue tai chi for the long term and become more skilled.
You may find it helpful to practice tai chi in the same place and at the same time every day to develop a routine. But if your schedule is erratic, do tai chi whenever you have a few minutes. You can even practice the soothing mind-body concepts of tai chi without performing the actual movements when you are in a stressful situation, such as a traffic jam or a tense work meeting, for instance.
Friday, November 28, 2014
三赴京城跟邱慧芳老師學拳 by 鄧一琳
三赴京城跟邱慧芳老師學拳
42式通病指正
作者:鄧一琳 2009-10
我習拳已有十餘年歷史。2008年曾兩次赴京求教於世界冠軍邱慧芳老師,主攻42式太極拳。今年9月5日~ 9月10日又再次赴京參加中華武術雜誌為全國、乃至世界的太極拳愛好者舉辦的第四期太極名家講堂, 仍師從於邱慧芳老師。同班學習者來自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地,大都是各地太極拳活動中心的教練或骨幹成員。習拳歷史少則也有若干年。大家的基本功都很不錯,也曾下過相當的功夫來儘力規範自己的動作。但經邱老師一指點,才發現幾乎所有的動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即習拳的第一個階段就應該解決的"塑形"問題(邱慧芳語) 仍沒有解決。現就大家習拳中的共同問題(我相信也是各地廣大太極拳競賽套路習練者的普遍問題) 及邱老師對大家動作的指正作一小結,以求惠及更廣大的太極拳習練者。我本人水平有限。有不到、不正之處還望邱老師和廣大同仁愛好者批評指正......
一、貫穿套路始終需時刻注意的問題
1.目光下垂或漂浮不定
目光要向前平視,不要總是盯着地面或過於關注雙手。如白鶴亮翅、單鞭等.目光要放出去。又如雲手時.眼睛要看上手方向,不是緊盯着上手。也有的人眼睛沒有目標.不能做到"意到,手到、眼到"。
2.身體起伏
大家的普遍問題是在重心轉移,或在虛實變化時,身體重心忽高忽低。定式時拚命壓低重心,轉換下一 動作時重心上移。邱老師反覆強調.運行時要平穩。由高處向低處運行要先降重心.再出步:由低處向高處運行時.要先壓住重心.再上升重心。如右左蹬腳.不起重心.收腳.合手後再起重心。又如由右蹬腳接雙風貫耳,合手轉腰收腳.先落重心,再出腳。再如.由金雞獨立接退步穿掌.要先降重心,再後撤步同時出手穿掌。其他不一一舉例。
3, 腰胯僵硬
邱老師十分強調動作轉換時腰胯的轉動和胯的放松。許多習練者不知或不會.在動作銜接處先轉動腰胯,再出腳出手。如第二式攬雀尾.由左擁手接右棚手,要先微微轉胯.再出腳:右手向右後平雲時.右胯要放鬆以免引起上身後仰現象。又如,由攬雀尾接單鞭.要在右勾手的同時將左胯打開, 左手指尖向上,定式時掌面微斜。42式太極拳中大部分動作轉換都存在腰胯轉動問題,在此不再一一舉例。
4、雙手或上手易過高
許多習練者的雙手或上手傾向於過高,往往高出頭.從而引起雙肩上聳、緊張,有些腕應與肩平的動作, 往往手腕高於肩. 而引起手掌遮面。如. 攔雀尾中右擁後接下捋時的雙手. 捋擠式中大圓之後的前探掌: 玉女穿梭中的平雲手,以及雲手、右左分腳等等,習練者往往出現上手高於頭的現象。
5 、折腕問題
許多習練者手與腕之間易摺疊, 即手掌與前臂之間形成較大的內夾角或外夾角. 如.下捋時上手手掌外翻. 掌背與手臂形成夾角: 又如前擁時. 外手掌過於內折. 形成手腕處外凸; 再如前推按掌. 掌根過於用力. 必形成手指鬆懈. 若掌根與手指均過於用力則形成僵硬現象。
6 . 定式問題
許多習練者往往在一式動作的結束時沒有一秒鐘的定式, 馬上匆匆忙忙開始下一個動作。雖然動作的結束即是下一動作的開始, 但缺少了這一秒鐘的定式, 就缺少了定式中所包含的鬆腰、沉胯、氣沉丹田、虛靈頂勁的感覺。
二、每式中易出現的問題及指正
1 . 起式: 雙腳間距過大. 形成雙腳內側與肩平的情況。
指正: 肩井穴應對應足下湧泉穴, 或日兩腳的外沿與肩平。
2 . 攬雀尾: 上文已提到轉腰胯問題。此外. 右手向右後平雲時注意松胯. 並充分畫圓. 手不可高於肩。
3 . 單鞭: 右勾手易過於向後, 形成右大臂與胸大於180度的敞面。
指正: 左手與左膝、左腳在同一垂面上, 右勾手與前胸形成略小於180度的平面; 左右手臂之間的夾角約等於150~135度。
4 . 提手: 左右手的回擺幅度過大。
指正: 左手回擺時, 力點在拇指和手腕處, 指尖斜向上, 回擺幅度不超過胸中線; 右手同。雙手合力略下沉, 沉氣松胯, 再合掌, 勁力向上。
5 . 白鶴亮翅: 不明右腳如何碾動. 手腳配合不協調; 右亮掌過高、過於靠後。
指正: 下捋即扣腳, 轉腰後撤步的同時胸前抱球; 亮掌在頭斜前上方。
6 . 摟膝拗步: 右手左擺過大, 過身體中線;左手過於後擺.大臂與胸形成大於180度敞面; 前推手腕高於肩。
指正: 右手左擺時身體隨之微左轉, 小指一側不過身體中線; 左手臂上托時後擺不要過後, 手臂與胸不超過180度, 然後屈臂, 左手收於耳旁前推; 定式時手腕略低於肩, 同時注意雙胯擺正朝前。
7 . 撇身捶: 小臂翻轉打出. 拳過高或過低。
指正: 大臂帶動小臂打出, 幅度較大, 拳與鼻高; 拳、鼻、腳尖在同一個方向。
8 . 捋擠式: 手腳不配合. 周身不協調。
指正: 邱老師講到4 個一致(上下肢配合相同) :
(1 ) 移重心、左腳尖內扣朝正前(東) , 右手在胸前畫小弧, 重心前移成弓步的同時右掌繼續畫弧從左前臂畫出(大弧) , 此動為一同, 即手臂和腿均伸出;
(2 ) 收手收腳, 即雙手下捋與收右腳同時到位, 此為二同;
(3 ) 轉體、翻掌搭手、出腳, 此為三同;
(4 )弓步前擠, 此為四同。
9 . 搬攔捶: 右捶向右後畫弧過大. 以致右肘突出體外. 勁力不明。
指正: 搬捶時腳尖仍朝前, 右拳向右向下按壓(非帶) 同時右腳尖外擺, 拳在運行過程中旋轉收於腰間, 拳眼朝上, 左腳上步同時左掌攔, 最後弓步同時右拳擦左掌掌心打出, 注意左掌不要有意回收。
1 0 . 如封似閉: 前後腳距離過小. 影響下一步轉換; 右膝外張。
指正: 跟腳有一腳的距離, 以下一步碾扣腳成小開步為宜;右膝基本朝前。
1 1 . 開合手: 此動源於孫式太極拳. 問題頗多。
一是腳的碾扣與手的配合不協調. 二是重心轉換不明, 三是手的開合度不清。
指正: (1 ) 右腳掌碾、掌跟內扣, 朝正南, 同時左腳跟為軸左掌內扣, 雙腳成面朝南的小開主步; 在雙腳碾勸的同時雙手收至胸前打開, 此為"開", 重心在右腳;
(2 ) 重心左移, 同時雙手臂合, 右腳跟微抬, 此為"合"。注意雙手的開度寬不過肩, 以肩胛
骨不突出為宜; 合不小於臉的寬度。
1 2 . 右單鞭(吳式) :
一是右腳的開步方向過後, 二是雙手在面前畫弧過大、過高. 三是定式成為純粹的側右弓步。
指正: (1) 微轉腰轉胯右腳向右後約半腳的橫向距離開步, 腳跟着地, 同時雙手向身體正前方微推, 掌心斜相對, 此時重心在左腳;
(2 ) 重心右移, 右腳掌微內扣踏實, 同時雙掌繼續前推並平行外撐(向兩側平推,如同推開一扇窗戶一樣(邱慧芳語) , 雙手雙腳上下相對, 眼看左手方向。
1 3 . 肘底捶: 重心移動不明, 即虛實不分明: 左腳上步角度不清楚。
指正: 重心左移成左弓步的同時右手掌心朝上向左橫斬; 重心右移, 左腳收至右腳旁從右斜上方外擺上步, 抱球方向與右腳尖方向一致; 右掌手指從小指開始依次抓握, 同時左掌從左腰側經面前打出。
1 4 . 轉身推掌: 後腳跟得過緊. 膝蓋外展: 推掌之手臂上抬時過於向後。
指正: 左腳撤步落於右腳斜後側, 約一腳距離; 左腳斜上步, 正落腳, 腳尖朝正北; 與此同時右手臂從體側屈臂收於耳旁推出。注意定式時。胯要鬆開落下,身體朝正前方(北) 。下動同。
1 5 . 玉女穿梭: 上手畫圓過高, 定式時雙手間距離過大、過散。
指正: 轉腰轉胯的同時左腳斜後方撤步(前腳掌着地) , 同時右手穿掌前探: 收手收腳45度方向出步的同時右手向胸前方向棚出, 掌心先微斜向內, 隨即掌心朝上向右後畫平弧收於左額前, 再翻掌上架, 同時左手落於左腹前. 立圓推出。定式時上架掌高於頭, 下推掌大拇指與胸中線平, 身體轉正, 整個架勢略微有些 "擰勁" (邱慧芳語) 。左同。
1 6 . 右左蹬腳: 身體起伏大, 重心轉換不明確; 雙手交叉畫圓時上手高於頭。
指正: 身體正對膝蓋方向上步, 不起重心, 收腳、兩手相合時再起重心, 略轉胯再分手蹬腳, 手不過頭。
17 . 掩手肱捶: 虛實不清. 出拳方向不清。
指正:
一分、二合、三擰、四打(邱慧芳語) 。
一分 : 收手收腳、重心下移, 勾腳擦掌出去, 同時雙手分開, 與腳同向, 重心移在左腳。
二合 : 重心右移, 雙手合於胸前。
三擰 : 重心位於兩腿之間, 腰胯略向右後擰動, 右手變拳置於胸前略右側。
四打 : 出拳從左掌心打出, 同時右腿由腰胯帶動成左側弓步。
1 8 . 野馬分鬃: 銜接動作線路不明: 腳抬過高; 外撐掌過後或過高。
指正: (接轉體纏手、撐臂纏手、轉腰橫掌之後) 雙手指尖均向上在體前向右後畫一圓, 左手外旋, 置於胸前, 右手內旋置於體側,外撐,同時左腳抬起(離開地面即可),此時手腳臂均未展開;接着降重心出步成弓步,同時雙臂均展開,前穿,外撐。
19.雲手:虛實不明確.宜出現雙重現象;胯易擺動:上雲手高於頭;何時翻掌不清楚。
指正:上雲手高不過眼,下雲手低不過襠;重心移動成左右側弓步;腰動胯不動;腰走微後孤,襠走微下孤,保持平穩;腳尖朝前;收腳和開步時翻掌;最後定式右腳要內扣,膝關節與腳尖同向,斜向東南方向,重心在左腳。
20.獨立打虎:抬右腳時身體易後仰,雙手動作線路不明。
指正:雙手翻轉抱球前探 同時左腳斜後撤步;重心後移的同時雙手下捋到腹前;雙手展開上抬的同時右腿直腿抬起(此時身體外形略似“大”字形),最後雙手、右腿同時合扣,雙手在合的過程中逐漸變拳,上下拳眼相對,右肘與右膝上下相對,眼看右前方(東偏南)。
21.右分腳:沒有腰胯的轉動。
指正:雙手變掌,腳尖下垂,微轉胯,再出腳、出手,手運行時高不過頭。
22.雙風貫耳:掌變拳的時間不清楚.雙拳打出過高.易架肘。
指正:收手收腳,左手多向右手合;落重心,雙手同時落於胯旁;出腳時握拳;弓步打拳同時到位。注意肘下垂,拳高不過頭。
23,24. 左分腳與轉身拍腳:(接分腳)身體向右後旋轉時易歪斜:雙手合分線路不清。
指正:重心後移,將右腳尖朝正南,重心回移右腿,左腳收回與右腳平行朝南,腳尖不點地提左膝領先內扣,借助力旋轉,左腳跟着地,(此時雙手下落於小腹前交叉)腳尖朝東北方向,同時右腳掌為軸內旋,與左腳成丁步,同時雙手上抬於胸前;重心上移,腳起 ,分腳再拍。
25.進步栽捶:右手過於向後畫弧.上握拳過高;左手按掌過後。
指正:右臂在身體一側、腕與肩平,屈臂握拳於耳旁,前栽捶,拳距左膝約2O~3O釐米;左手按於膝旁,略後一點,不要按在胯旁。
26.斜飛式:右臂向右後畫大弧,勁力不明。
指正:左腳尖外擺,收腳收手成抱球狀,出腳同時插掌,右腳跟着地;右臂經頭上方大幅度擺向右後方,勁力在腰、肩、大臂外側;成右側弓步,但左腿微屈。
27.單鞭下式:左勾手高於頭。
指正:左勾手伸直,與肩平。
28.金雞獨立:左腿易朝前踢擺.右落腳位置過前。
指正:收腳,壓住重心,膝蓋領先獨立;右腳落於左腳斜後方。
29.退步穿掌:穿掌過高。
指正:穿掌高與肩平。
30.虛步壓掌:身體後轉時雙手線路不明。
指正:左手上抬、右手下按,左腳儘量內扣;隨身體後轉左手從頭上、右手從膝前上方下按,左手橫掌按於右膝前方(非上方),指尖朝右,右手按於大腿一側,指尖朝前。
31,獨立托掌:右小腿外張。
指正:小腿內收,微斜、護襠。
32.馬步靠:左臂用力左推。
指正:腰胯帶動上體平移靠出,方向左前45度。
33.轉身大捋:雙手方向、線路不清;撤步角度不明。
指正:雙手由馬步靠變掌、指尖向上,向右 向後畫弧、轉體翻掌托起(此時為並步、面南,重心仍偏左腿,右手臂西偏南約50度,左手臂棚於胸前,掌心斜向外;雙手隨轉體平捋朝向東偏南約20~50度,下接撤步平捋,先降重心、左腳後撤,腳掌先着地,方向與雙手方向成180度直線;最後轉成左側弓步的同時滾壓肘。
34.歇步擒打:右拳線路不准。
指正:右拳接上動順勢繼續向右、向下、向後畫一躺倒的8字形,再落於腰間打出。
35.穿掌下式:雙手銜接動作不明:僕步腳跟先着地。
指正:(同單鞭下式)在收腳提掌時,指尖均向上,左腳掌着地開步的同時雙手向右後側抹擺,指尖斜向上;左腳落實,雙手相對、指尖朝右,此時為右弓步;不停,隨即轉腰胯僕步,同時雙掌曲腕轉向指尖朝左前落於左腿內側。
36.上步七星:銜接動作不明;右手線路不清。
指正:重心上移, 左腳尖外擺朝前、右腳尖內扣時成左弓步,,同時左掌舉與肩平,右掌位於右胯旁;左腳尖繼續微外擺,右掌微下按,同時右腳提起(重心不動),右掌下按;右腳經左腳內側虛步點於左腳斜前側,成右虛步,同時右掌向上、向右、向前弧形(逐漸變拳)架起,與左拳相交於胸前,拳背相對,右拳在外,高與肩平;最後立身、虛領撐圓。
38.退步跨虎:右腳後撤方向不明 左腳落地或前或後雙拳變掌後線路模糊。
指正:右腳經左腳內側斜後45度方向撤一小步,同時雙拳變掌(指尖均向上),左掌向左上、經面前、向右畫弧落於左胯旁,同時右掌向下、向右、向上、向左畫弧,和左掌相疊於左胯旁,掌背相對;同時左腳收於右腳內側,成丁虛步,兩膝蓋平行朝前(西北),最後舉腿挑掌,右手與左腿在同一方向。
39.轉身擺蓮:左腳落地方位不明.拍掌後沒有定式。
指正:先降重心,再垂直落腳;轉身後右腳點在左腳右前方;拍腳後定式為雙手在體左側,右擺腿曲收於體前。
40.彎弓射虎:上步角度不明;先弓好步再出拳。
指正:先降重心再出步,方向南偏東 5度左右;出拳與弓步(頭、腳、身、眼)同時到位;左拳從胸前打出,右拳從右額上方打出,定式時左拳位於左胸一側,右拳屈臂位於右額旁。
41.左攬雀尾(略)
42.收式:從十字手直接收於胯旁;掌未按完就收腳。
指正:以肘帶手下沉,雙掌落於大腿前側,收腳的同時雙手從體前收回兩側,成起式預備式。
結語:最後再提及一點。我曾聽邱老師講42式太極拳中有許許多多的太極圖,許多動作靜止下來都似是半個太極圖形。我注意了一下,果真如此!在你心中有了太極圖。按照太極圖形來練的時候,打的拳真的如行雲流水,圓活飽滿。感謝太極大講堂,感謝邱慧芳老師!
作者:鄧一琳 2009-10
我習拳已有十餘年歷史。2008年曾兩次赴京求教於世界冠軍邱慧芳老師,主攻42式太極拳。今年9月5日~ 9月10日又再次赴京參加中華武術雜誌為全國、乃至世界的太極拳愛好者舉辦的第四期太極名家講堂, 仍師從於邱慧芳老師。同班學習者來自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地,大都是各地太極拳活動中心的教練或骨幹成員。習拳歷史少則也有若干年。大家的基本功都很不錯,也曾下過相當的功夫來儘力規範自己的動作。但經邱老師一指點,才發現幾乎所有的動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即習拳的第一個階段就應該解決的"塑形"問題(邱慧芳語) 仍沒有解決。現就大家習拳中的共同問題(我相信也是各地廣大太極拳競賽套路習練者的普遍問題) 及邱老師對大家動作的指正作一小結,以求惠及更廣大的太極拳習練者。我本人水平有限。有不到、不正之處還望邱老師和廣大同仁愛好者批評指正......
一、貫穿套路始終需時刻注意的問題
1.目光下垂或漂浮不定
目光要向前平視,不要總是盯着地面或過於關注雙手。如白鶴亮翅、單鞭等.目光要放出去。又如雲手時.眼睛要看上手方向,不是緊盯着上手。也有的人眼睛沒有目標.不能做到"意到,手到、眼到"。
2.身體起伏
大家的普遍問題是在重心轉移,或在虛實變化時,身體重心忽高忽低。定式時拚命壓低重心,轉換下一 動作時重心上移。邱老師反覆強調.運行時要平穩。由高處向低處運行要先降重心.再出步:由低處向高處運行時.要先壓住重心.再上升重心。如右左蹬腳.不起重心.收腳.合手後再起重心。又如由右蹬腳接雙風貫耳,合手轉腰收腳.先落重心,再出腳。再如.由金雞獨立接退步穿掌.要先降重心,再後撤步同時出手穿掌。其他不一一舉例。
3, 腰胯僵硬
邱老師十分強調動作轉換時腰胯的轉動和胯的放松。許多習練者不知或不會.在動作銜接處先轉動腰胯,再出腳出手。如第二式攬雀尾.由左擁手接右棚手,要先微微轉胯.再出腳:右手向右後平雲時.右胯要放鬆以免引起上身後仰現象。又如,由攬雀尾接單鞭.要在右勾手的同時將左胯打開, 左手指尖向上,定式時掌面微斜。42式太極拳中大部分動作轉換都存在腰胯轉動問題,在此不再一一舉例。
4、雙手或上手易過高
許多習練者的雙手或上手傾向於過高,往往高出頭.從而引起雙肩上聳、緊張,有些腕應與肩平的動作, 往往手腕高於肩. 而引起手掌遮面。如. 攔雀尾中右擁後接下捋時的雙手. 捋擠式中大圓之後的前探掌: 玉女穿梭中的平雲手,以及雲手、右左分腳等等,習練者往往出現上手高於頭的現象。
5 、折腕問題
許多習練者手與腕之間易摺疊, 即手掌與前臂之間形成較大的內夾角或外夾角. 如.下捋時上手手掌外翻. 掌背與手臂形成夾角: 又如前擁時. 外手掌過於內折. 形成手腕處外凸; 再如前推按掌. 掌根過於用力. 必形成手指鬆懈. 若掌根與手指均過於用力則形成僵硬現象。
6 . 定式問題
許多習練者往往在一式動作的結束時沒有一秒鐘的定式, 馬上匆匆忙忙開始下一個動作。雖然動作的結束即是下一動作的開始, 但缺少了這一秒鐘的定式, 就缺少了定式中所包含的鬆腰、沉胯、氣沉丹田、虛靈頂勁的感覺。
二、每式中易出現的問題及指正
1 . 起式: 雙腳間距過大. 形成雙腳內側與肩平的情況。
指正: 肩井穴應對應足下湧泉穴, 或日兩腳的外沿與肩平。
2 . 攬雀尾: 上文已提到轉腰胯問題。此外. 右手向右後平雲時注意松胯. 並充分畫圓. 手不可高於肩。
3 . 單鞭: 右勾手易過於向後, 形成右大臂與胸大於180度的敞面。
指正: 左手與左膝、左腳在同一垂面上, 右勾手與前胸形成略小於180度的平面; 左右手臂之間的夾角約等於150~135度。
4 . 提手: 左右手的回擺幅度過大。
指正: 左手回擺時, 力點在拇指和手腕處, 指尖斜向上, 回擺幅度不超過胸中線; 右手同。雙手合力略下沉, 沉氣松胯, 再合掌, 勁力向上。
5 . 白鶴亮翅: 不明右腳如何碾動. 手腳配合不協調; 右亮掌過高、過於靠後。
指正: 下捋即扣腳, 轉腰後撤步的同時胸前抱球; 亮掌在頭斜前上方。
6 . 摟膝拗步: 右手左擺過大, 過身體中線;左手過於後擺.大臂與胸形成大於180度敞面; 前推手腕高於肩。
指正: 右手左擺時身體隨之微左轉, 小指一側不過身體中線; 左手臂上托時後擺不要過後, 手臂與胸不超過180度, 然後屈臂, 左手收於耳旁前推; 定式時手腕略低於肩, 同時注意雙胯擺正朝前。
7 . 撇身捶: 小臂翻轉打出. 拳過高或過低。
指正: 大臂帶動小臂打出, 幅度較大, 拳與鼻高; 拳、鼻、腳尖在同一個方向。
8 . 捋擠式: 手腳不配合. 周身不協調。
指正: 邱老師講到4 個一致(上下肢配合相同) :
(1 ) 移重心、左腳尖內扣朝正前(東) , 右手在胸前畫小弧, 重心前移成弓步的同時右掌繼續畫弧從左前臂畫出(大弧) , 此動為一同, 即手臂和腿均伸出;
(2 ) 收手收腳, 即雙手下捋與收右腳同時到位, 此為二同;
(3 ) 轉體、翻掌搭手、出腳, 此為三同;
(4 )弓步前擠, 此為四同。
9 . 搬攔捶: 右捶向右後畫弧過大. 以致右肘突出體外. 勁力不明。
指正: 搬捶時腳尖仍朝前, 右拳向右向下按壓(非帶) 同時右腳尖外擺, 拳在運行過程中旋轉收於腰間, 拳眼朝上, 左腳上步同時左掌攔, 最後弓步同時右拳擦左掌掌心打出, 注意左掌不要有意回收。
1 0 . 如封似閉: 前後腳距離過小. 影響下一步轉換; 右膝外張。
指正: 跟腳有一腳的距離, 以下一步碾扣腳成小開步為宜;右膝基本朝前。
1 1 . 開合手: 此動源於孫式太極拳. 問題頗多。
一是腳的碾扣與手的配合不協調. 二是重心轉換不明, 三是手的開合度不清。
指正: (1 ) 右腳掌碾、掌跟內扣, 朝正南, 同時左腳跟為軸左掌內扣, 雙腳成面朝南的小開主步; 在雙腳碾勸的同時雙手收至胸前打開, 此為"開", 重心在右腳;
(2 ) 重心左移, 同時雙手臂合, 右腳跟微抬, 此為"合"。注意雙手的開度寬不過肩, 以肩胛
骨不突出為宜; 合不小於臉的寬度。
1 2 . 右單鞭(吳式) :
一是右腳的開步方向過後, 二是雙手在面前畫弧過大、過高. 三是定式成為純粹的側右弓步。
指正: (1) 微轉腰轉胯右腳向右後約半腳的橫向距離開步, 腳跟着地, 同時雙手向身體正前方微推, 掌心斜相對, 此時重心在左腳;
(2 ) 重心右移, 右腳掌微內扣踏實, 同時雙掌繼續前推並平行外撐(向兩側平推,如同推開一扇窗戶一樣(邱慧芳語) , 雙手雙腳上下相對, 眼看左手方向。
1 3 . 肘底捶: 重心移動不明, 即虛實不分明: 左腳上步角度不清楚。
指正: 重心左移成左弓步的同時右手掌心朝上向左橫斬; 重心右移, 左腳收至右腳旁從右斜上方外擺上步, 抱球方向與右腳尖方向一致; 右掌手指從小指開始依次抓握, 同時左掌從左腰側經面前打出。
1 4 . 轉身推掌: 後腳跟得過緊. 膝蓋外展: 推掌之手臂上抬時過於向後。
指正: 左腳撤步落於右腳斜後側, 約一腳距離; 左腳斜上步, 正落腳, 腳尖朝正北; 與此同時右手臂從體側屈臂收於耳旁推出。注意定式時。胯要鬆開落下,身體朝正前方(北) 。下動同。
1 5 . 玉女穿梭: 上手畫圓過高, 定式時雙手間距離過大、過散。
指正: 轉腰轉胯的同時左腳斜後方撤步(前腳掌着地) , 同時右手穿掌前探: 收手收腳45度方向出步的同時右手向胸前方向棚出, 掌心先微斜向內, 隨即掌心朝上向右後畫平弧收於左額前, 再翻掌上架, 同時左手落於左腹前. 立圓推出。定式時上架掌高於頭, 下推掌大拇指與胸中線平, 身體轉正, 整個架勢略微有些 "擰勁" (邱慧芳語) 。左同。
1 6 . 右左蹬腳: 身體起伏大, 重心轉換不明確; 雙手交叉畫圓時上手高於頭。
指正: 身體正對膝蓋方向上步, 不起重心, 收腳、兩手相合時再起重心, 略轉胯再分手蹬腳, 手不過頭。
17 . 掩手肱捶: 虛實不清. 出拳方向不清。
指正:
一分、二合、三擰、四打(邱慧芳語) 。
一分 : 收手收腳、重心下移, 勾腳擦掌出去, 同時雙手分開, 與腳同向, 重心移在左腳。
二合 : 重心右移, 雙手合於胸前。
三擰 : 重心位於兩腿之間, 腰胯略向右後擰動, 右手變拳置於胸前略右側。
四打 : 出拳從左掌心打出, 同時右腿由腰胯帶動成左側弓步。
1 8 . 野馬分鬃: 銜接動作線路不明: 腳抬過高; 外撐掌過後或過高。
指正: (接轉體纏手、撐臂纏手、轉腰橫掌之後) 雙手指尖均向上在體前向右後畫一圓, 左手外旋, 置於胸前, 右手內旋置於體側,外撐,同時左腳抬起(離開地面即可),此時手腳臂均未展開;接着降重心出步成弓步,同時雙臂均展開,前穿,外撐。
19.雲手:虛實不明確.宜出現雙重現象;胯易擺動:上雲手高於頭;何時翻掌不清楚。
指正:上雲手高不過眼,下雲手低不過襠;重心移動成左右側弓步;腰動胯不動;腰走微後孤,襠走微下孤,保持平穩;腳尖朝前;收腳和開步時翻掌;最後定式右腳要內扣,膝關節與腳尖同向,斜向東南方向,重心在左腳。
20.獨立打虎:抬右腳時身體易後仰,雙手動作線路不明。
指正:雙手翻轉抱球前探 同時左腳斜後撤步;重心後移的同時雙手下捋到腹前;雙手展開上抬的同時右腿直腿抬起(此時身體外形略似“大”字形),最後雙手、右腿同時合扣,雙手在合的過程中逐漸變拳,上下拳眼相對,右肘與右膝上下相對,眼看右前方(東偏南)。
21.右分腳:沒有腰胯的轉動。
指正:雙手變掌,腳尖下垂,微轉胯,再出腳、出手,手運行時高不過頭。
22.雙風貫耳:掌變拳的時間不清楚.雙拳打出過高.易架肘。
指正:收手收腳,左手多向右手合;落重心,雙手同時落於胯旁;出腳時握拳;弓步打拳同時到位。注意肘下垂,拳高不過頭。
23,24. 左分腳與轉身拍腳:(接分腳)身體向右後旋轉時易歪斜:雙手合分線路不清。
指正:重心後移,將右腳尖朝正南,重心回移右腿,左腳收回與右腳平行朝南,腳尖不點地提左膝領先內扣,借助力旋轉,左腳跟着地,(此時雙手下落於小腹前交叉)腳尖朝東北方向,同時右腳掌為軸內旋,與左腳成丁步,同時雙手上抬於胸前;重心上移,腳起 ,分腳再拍。
25.進步栽捶:右手過於向後畫弧.上握拳過高;左手按掌過後。
指正:右臂在身體一側、腕與肩平,屈臂握拳於耳旁,前栽捶,拳距左膝約2O~3O釐米;左手按於膝旁,略後一點,不要按在胯旁。
26.斜飛式:右臂向右後畫大弧,勁力不明。
指正:左腳尖外擺,收腳收手成抱球狀,出腳同時插掌,右腳跟着地;右臂經頭上方大幅度擺向右後方,勁力在腰、肩、大臂外側;成右側弓步,但左腿微屈。
27.單鞭下式:左勾手高於頭。
指正:左勾手伸直,與肩平。
28.金雞獨立:左腿易朝前踢擺.右落腳位置過前。
指正:收腳,壓住重心,膝蓋領先獨立;右腳落於左腳斜後方。
29.退步穿掌:穿掌過高。
指正:穿掌高與肩平。
30.虛步壓掌:身體後轉時雙手線路不明。
指正:左手上抬、右手下按,左腳儘量內扣;隨身體後轉左手從頭上、右手從膝前上方下按,左手橫掌按於右膝前方(非上方),指尖朝右,右手按於大腿一側,指尖朝前。
31,獨立托掌:右小腿外張。
指正:小腿內收,微斜、護襠。
32.馬步靠:左臂用力左推。
指正:腰胯帶動上體平移靠出,方向左前45度。
33.轉身大捋:雙手方向、線路不清;撤步角度不明。
指正:雙手由馬步靠變掌、指尖向上,向右 向後畫弧、轉體翻掌托起(此時為並步、面南,重心仍偏左腿,右手臂西偏南約50度,左手臂棚於胸前,掌心斜向外;雙手隨轉體平捋朝向東偏南約20~50度,下接撤步平捋,先降重心、左腳後撤,腳掌先着地,方向與雙手方向成180度直線;最後轉成左側弓步的同時滾壓肘。
34.歇步擒打:右拳線路不准。
指正:右拳接上動順勢繼續向右、向下、向後畫一躺倒的8字形,再落於腰間打出。
35.穿掌下式:雙手銜接動作不明:僕步腳跟先着地。
指正:(同單鞭下式)在收腳提掌時,指尖均向上,左腳掌着地開步的同時雙手向右後側抹擺,指尖斜向上;左腳落實,雙手相對、指尖朝右,此時為右弓步;不停,隨即轉腰胯僕步,同時雙掌曲腕轉向指尖朝左前落於左腿內側。
36.上步七星:銜接動作不明;右手線路不清。
指正:重心上移, 左腳尖外擺朝前、右腳尖內扣時成左弓步,,同時左掌舉與肩平,右掌位於右胯旁;左腳尖繼續微外擺,右掌微下按,同時右腳提起(重心不動),右掌下按;右腳經左腳內側虛步點於左腳斜前側,成右虛步,同時右掌向上、向右、向前弧形(逐漸變拳)架起,與左拳相交於胸前,拳背相對,右拳在外,高與肩平;最後立身、虛領撐圓。
38.退步跨虎:右腳後撤方向不明 左腳落地或前或後雙拳變掌後線路模糊。
指正:右腳經左腳內側斜後45度方向撤一小步,同時雙拳變掌(指尖均向上),左掌向左上、經面前、向右畫弧落於左胯旁,同時右掌向下、向右、向上、向左畫弧,和左掌相疊於左胯旁,掌背相對;同時左腳收於右腳內側,成丁虛步,兩膝蓋平行朝前(西北),最後舉腿挑掌,右手與左腿在同一方向。
39.轉身擺蓮:左腳落地方位不明.拍掌後沒有定式。
指正:先降重心,再垂直落腳;轉身後右腳點在左腳右前方;拍腳後定式為雙手在體左側,右擺腿曲收於體前。
40.彎弓射虎:上步角度不明;先弓好步再出拳。
指正:先降重心再出步,方向南偏東 5度左右;出拳與弓步(頭、腳、身、眼)同時到位;左拳從胸前打出,右拳從右額上方打出,定式時左拳位於左胸一側,右拳屈臂位於右額旁。
41.左攬雀尾(略)
42.收式:從十字手直接收於胯旁;掌未按完就收腳。
指正:以肘帶手下沉,雙掌落於大腿前側,收腳的同時雙手從體前收回兩側,成起式預備式。
結語:最後再提及一點。我曾聽邱老師講42式太極拳中有許許多多的太極圖,許多動作靜止下來都似是半個太極圖形。我注意了一下,果真如此!在你心中有了太極圖。按照太極圖形來練的時候,打的拳真的如行雲流水,圓活飽滿。感謝太極大講堂,感謝邱慧芳老師!
論太極拳 "十八在訣" 的技術內涵 作者:趙幼斌
論太極拳 "十八在訣" 的技術內涵
作者:趙幼斌
“十八在訣”,又稱“十八句訣”,為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次子楊班侯(1837-1892)所傳,首見於楊班侯再傳弟子吳孟俠所著《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之中。這短短十八句話、七十二字,精闢、準確地闡明了太極拳的勁力、勁點、勁法等動作要領,對於準確把握太極拳的技術內涵大有裨益。
一、“十八在訣”總論
在歷代太極宗師的拳論中,都對“十三勢”有著重要的論述。所謂“十三勢”,是指太極拳十三種基本技法的名稱,即:掤、捋、擠、按、採、才列、肘、靠、進、退、顧、盼、定。太極拳就是由這“十三勢”中的單式組合構成,在各個單式周而復始的演練過程中,形成長江之水滔滔不絕、綿延不斷之勢,故而太極拳又被稱為 “長拳”、“綿拳”(“綿拳”是綿軟之意,不是“綿延不斷”之意)或“十三勢”(也有人認為早期叫“十三勢”,後來改稱“太極拳”,尚無定論)。
既然“十三勢”在太極拳中如此重要,那麼這“十三勢”又如何做?有何功用?勁點在何處?勁法如何運用?要點何在?對於這些,歷代太極拳家多用“訣”來說明,比如“十三字行功訣”、“十三字用功訣”、“十八在訣”等,都是前輩們從不同角度對“十三勢”含意或功用的“點化”。
“十八在訣”,因其十八句話中各有一個“在”字而得名。這裡的“在”字,意指“在於”、“要點何在”。其內容除了包括“十三勢”的名稱和要點解釋外,還多了“中、滯、通、虛、實”五種整體技法及其解釋。
就技法而言,太極拳的技術內容也不限於“十三勢”,這十三個字只是對太極拳豐富技術內容所作的高度提煉、概括和濃縮(當然也有古人附會“八卦”、“五行” 和數之意)。其核心技法是四個字:掤、捋、擠、按,也叫“四手”或“四正手”,也就是攬雀尾所包含的幾個動作。採、列、肘、靠四種技法稱為“四隅手”,與掤、捋、擠、按合起來叫“八法”。在推手中,兩個人通過手臂的聽勁和應變,“八法”相互配合使用。 “八法”之外,“十三勢”還強調在行拳中應注意步法、手法、眼法在五個方位的變化——“進、退、顧、盼、定”。本文將其稱為“合四方”,意思是指:人體重心在運動過程中要始終處在一個得機得勢的處於復合方位的定位點上。此外,還有“中、滯、通、虛、實”五個方面綜合性的技術要領,要求通過協調周身來達到隨機應變、立於不敗之地之目的。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合起來,就構成了“十八在訣”的基本內容,即:
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採在十指,列在兩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進在雲手,退在轉肱,顧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橫,滯在雙重,通在單輕;虛在當守,實在必衝。
二、“十八在訣”的技術內涵
筆者根據幾十年來的習拳心得和教學體會,茲將“十八在訣”的技術內涵分述如下:
1、掤在兩臂
“掤”字的含義即是掤架、擋阻、防禦對方的進攻,動作主要向前,方向為正。它的勁點,也就是接觸點,在手腕到肘之間,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就是整個手臂,因此說“掤在兩臂”。主要拳式如起勢、左右掤等。
“掤” 的勁法特點是“圓撐”,即“掤要圓撐”。 “圓撐”這兩個字,特色是圓,就是說,光“撐”不夠,還要“圓撐”。圓形受力大,抗壓性強,如此方能“勁足”。 “圓撐”主要體現在腕要圓、肘要圓、肩要圓,依此類推,周身都要圓。掤的時候,肘、肩骨節要撐開,腕、掌骨節也要撐開。這也就是“十三字行功訣”中所講的,“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
“掤”在所有勁法中為第一勁法,而且暗含在所有勁法中,無處不在。對方出手時你要掤接,不掤就要挨打;捋化中要有掤,無掤則軟,就要被動。掤勁可大可小,要相機而變。在推手中掤勁以不丟不頂、粘連黏隨為好。在練習拳架時,掤勁也要時時留意、處處暗含。比如做“單鞭下勢”、“退步跨虎”的動作,兩臂的抽回、分離、圓轉,均要“帶”著、“引”著來力松轉。這個“帶”字和“引”字,就含有“掤”勁。至於掤勁的輕重緩急,則全憑對對方來力大小快慢的感覺而相應變化,要著意於“鬆柔中寓沉剛”,就像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澎”著大船一樣,水質是柔活的,而力量卻是深厚的。
2、捋在掌中
“捋”字的含義是順著來勢、來力而抹帶、引化,動作主要由前向後,方向亦為正。至於勁點,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後手在掌心或掌背。特殊情況下,前手勁點也可在腕肘之間,即:可用兩手黏住對方的手、肘部,也可用前手小臂捋住對方的肘部,同時用前手手腕封住對方另一手。
捋的勁法特點是“輕隨”,即“捋要輕隨”。 “隨”是順的意思,“輕”是黏活、不用大力、拙力的意思,“輕隨”就是順著對方來勢向後回引,因勢利導,使對方的力得不到實點而落空。
捋的勁法還要求做到“動短意長”。這就是說,回捋動作不要大、長,而要小、短,但心意要長。這是因為,你捋住對方時,對方很有可能回撤,你這時就要“捋中寓擠,隨捋即擠”。擠的方向與捋相反,所以捋要“動短”。拳訣有云:“捋擠二法趁機使”,“搭手捋開擠掌使”,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至於“意長”,是指當自己得勢、對方未能擠靠到自己時,就可放長捋勢將對方捋倒。因此,在練習拳架中“捋”的動作時,既要有放長的動意,又要有迅速回擠的機勢。不溫不火、得機得勢、嚴謹自然,方為捋勢。
3、擠在手背
“擠”字有擁推、排擠、合力向前的意思,勁點在小臂外側,勁法要橫,即:“擠要橫封”。
這幾句話的含義是:當我捋對方、對方勁力回撤時,我右手臂外旋微橫,勁點在右手肘腕之間向前,左手附後助力,以直接反彈勁前擠,有合力向前擁推之意;當我捋對方、對方以肘靠對應時,我右手肘至掌背迅速外開,先以橫勁化開對方靠勢,有排擠之意,使其靠勢落空,則迅即向前擠出。因此,“擠”主要有兩擠:一是 “捋擠相連”,直接反彈;二是“橫化直擠”。 “橫”、“橫封”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用手臂逼住對方的兩肩頭和胸部,其勁勢像一條橫槓封鎖在對方胸前,使對方不得化解而為我所製。
此外,還有“掤擠二法趁機使”的要訣,是說“掤擠相連使用”的技法。總之,擠法很多,篇幅所限,此處就不一一而論了。需要注意的是,“擠”的動作手臂略斜,而“掤”的動作手臂要平。在打拳時,這兩個動作不要做成一樣。
4.按在腰攻
“按”字的含義是將對方的來力向下挫、截,然後再是向前推。嚴格說,“推”是“按”的延續,是“按推相連”。因為推前先按,所以說的時候只說按不說推。
“按”的勁法特點是“腰攻”,即“按在腰攻”。意思是說按推的時候不要只用局部的動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整體的動作勁力去完成。要用腰勁、肘勁、掌勁同時地收與放來完成,筆者將其稱為“腰看著肘,肘看著手;腰頂著肘,肘頂著手”,意指要用相互關聯的整勁去完成動作。
以攬雀尾動作為例:由擠式接按式先後坐,在後坐的時候就要收尾閭,命門向後拱頂,兩掌採住對方的手臂下按,形成一個“自我上下”的合勁使對方來力下栽,這時就形成了一個“腰攻”的動作;隨按即推,此時身形展開,腰要頂撐開,腰頂肘、肘頂手,像砲膛一樣形成一個開勁,這個過程就叫“腰攻”,也叫“腰頂” (注:這個“頂”不是腰向後凸出頂,這樣做則力洩,而是以腰為支撐點向前頂撐開。這就像千斤頂一樣,以地面為支撐點向上頂撐起,但地面卻不向下凹進去)。
“腰攻”是對按勢的一個具體要求,其實它在太極拳中也是一個普遍適用的原則。楊澄甫傳太極拳老譜中就寫道:“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捨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身形腰頂皆可以,粘黏連隨意氣均。”……這裡提到的 “腰頂”,就是指“腰攻”。總之,“腰為一身之主宰”。 “腰”的這個重要意義,是必須首先要搞明白的。
5、採在十指
“採”字的含義是摘,有摘取的意思。動作有些象摘柳枝花莖,手指要掐實後猛一折,枝莖就斷了。掐不實、動作慢就不易折斷。因此,“採”的勁法特點是“實”,即“採要實”,主“短”、 “實”勁,速度要快、勁點要實。
“採在十指”強調:如我雙手採住對方手臂時,十個手指都要起作用,它的動作像抓,十個手指頭肚兒要裡扣,手心要空,力要入肉;主要用手指、手腕與肘聯動的動作來完成。比如,“捋”中就含“採”,手揮琵琶、海底針、十字手等也是。又比如做“轉身左蹬腳”接“左摟膝拗步”時,右手在體側後上,先要五指下沉再屈肘前推,五指下沉的做法是右手小指一側向尺骨手腕部合,右肘臂隨之下沉,這一手也叫“採”,只是這個動作和做法往往容易被人們忽略掉。
6、才列在兩肱
“才列” 字是太極拳的專用字,《漢語大字典》有“才列,捺也”,“才列,扌才桀也”,“才列,捩也”等意。但根據太極拳的技術含義和勁法,“才列”字的含義應當指 才列開、撕開、分開,勁力方向是斜方向。 “肱”是指胳膊從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手臂,“兩肱”就是自己的兩條胳膊要同時起作用向對方攻擊。
“才列”的勁法特點是“驚”,即“列要驚”,就是要快、要脆、要突然,要震驚對方。
才列 勁有正 才列(順 才列)、反 才列、圓轉 才列等。比如,“右野馬分鬃”,右手向前向外向右為正 才列,那麼右手由前向裡向左為反 才列;第一、三個“玉女穿梭”中就有反 才列;“退步跨虎”就是雙手圓轉 才列;“抱虎歸山”動作由“十字手”左肘臂向外開也為 才列,掤勁的延伸也為 才列。
7、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肘在屈使”是指在用肘法的時候胳膊要屈起來用,以發揮肘尖的作用;“靠在肩胸”是指用自己的肩頭和胸部去沖擊對方。肘法突出一個“衝”字,即“肘要衝”;靠法突出一個“崩”字,叫“靠要崩”。兩種勁法都含有突然、短促、迅猛的特點。
“肘” 和“靠”都是太極拳在近距離應敵時使用的方法。拳訣中多次講道:“肘靠攻在腳跟前”,“貼身靠近橫肘上”,“逞勢近取貼身肘,肩胯膝打靠為先”,等等。比如對方捋我,我進步靠;又比如提手上式的第二式,重心在左腿、體左轉,右手隨之落抄於左手下,此時右臂為引,使對方前撲,而此時我右腿橫出插襠,先胯後肩橫靠,右肘緊跟著外衝橫打對方軟肋。要注意的是,對方貼近自己時再用“靠”,不要用肩頭追著別人去靠,這樣非但靠不著別人,反而將自己的根失去而不靠自倒。
以上“掤、捋、擠、按、採、才列 、肘、靠”八種勁法稱為“八法”,是太極拳“十三勢”的主要技法,其中又以“掤、捋、擠、按”為核心。這“八法”之間互寓、互通、互化、互用,構成太極拳的基本技術內容,因而最為重要,也最難練精純。正如王宗岳的《打手歌》所云:“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打來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頂頭懸)。”
8、進在雲手,退在轉肱
這兩句既講 進退手法,也講進退步法。 “進”是前進之意,“雲手”是指手或手臂的技術動作,因此“進在雲手”是指向前進攻對方時手或手臂進擊的技術動作。在套路中“雲手”是其典型動作,但用的是橫向移步法。手法上主要是以雙臂的掤 、才列、按、採,由下向上、向前做連環纏繞動作,起到封攔進追對方之功效。拳訣說“雲手三進臂上攻”,就是此意。
“退” 就是後退,“轉肱”是指手或手臂的技術動作,“退在轉肱”是說不要消極後退,而是在積極防守中後退,腳退手進,下退上攻,邊退邊攻。如“倒攆猴”動作,就是兩手臂由前向下、向後、向上、再向前做左右連環圓轉,在退步中封攔打化對方的進攻。拳訣說“退行三把倒轉肱”,就是此意。
在 進退中還要注意腿法。《太極字字解》有云:“轉、換、進、退於己身,人步也”,就是說進退轉換是步法,進步怎樣進,退步怎樣退,腳下橫挪斜進都有要求。主要強調在進退的轉換中要注意自身的協調性。提示一點:在進中有踩踢,在退中有頂掛,太極拳行功架中都有這些技術含義存在,所以說步法實際上也是整體技法。
9、顧在三前,盼在七星
這兩句講全局,重在眼法。 “顧”和“盼”都有看和關顧的意思。 “三前”是指手前、足前、眼前這上、中、下三路;“七星”是指頭、肩、肘、手、胯、膝、足。拳訣上說:“遇敵上前迫進打,顧住三前盼七星”,“遇機得勢進退走,三前七星顧盼間”。這就明確指出了在兩人對峙或對練的時候,要注意對方的眼、手、腳,也就是上、中、下三路的整體動態和頭、肩、肘、手、胯、膝、腳的具體變化,總之強調的是一種整體關係。
《太極字字解》雲:“顧、盼、前、後於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後,左顧右盼 也。此八字,關乎神矣”。 “此八字”是說“進退轉換”和“左顧右盼”八個字;“關乎神”是說“進退轉換”和“左顧右盼”這八個字主“神”。 “神”是什麼?就是“精神”。 “精神”通過什麼來反映?是“眼”,是“眼法”。
眼法幹什麼?就是“顧盼左右與前後”。人們常說“眼為心之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就是指精神的高度靈敏。兩人對峙,都要抖起精神來注意對方的變化和自己怎樣應變,這種神態就叫“顧盼”。有人問:為什麼叫“左顧右盼”?筆者認為叫“左盼右顧”也可以,這只是文字的對仗,沒有別的特別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顧盼不僅針對對方,還包括對自己的顧盼,要將自己與對方的勁勢融在一起,達到“身知”,這樣才能知己知彼、隨機應變、相機而勝。
10、定在有隙,中在得橫
對 “定在有隙,中在得橫”的技術解釋,太極拳家吳孟俠在《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中說:“定是找好對方的空子”再進擊,即“有隙”;“中是擊中,要想將對方擊中,必須得到對方的橫”。這裡“得橫”的概念,指“得”對方的“橫”,即找到對方的橫向位置,其穩定性差,便於發勁。
太極前輩對“定在有隙,中在得橫”的解釋,使筆者頗受啟發。筆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體悟到:在與對方交手時不僅要找對方的“空隙”,“得其橫”而擊之,同時也要在運動過程中不被對方找到空子,保持自身在靈活運動中求得重心穩定而不為人所製。也就是說,“定在有隙,中在得橫”這兩句主要講的是身法勁法。 “定”,指穩定性;“隙”指有間隙、有空隙、有餘地、有“活氣兒”的含義;“中”是中間、中心,這裡指居中、中正的意思,指人體尾閭垂直向下的延長線投射在兩胯、兩膝、兩足之間形成的三對“橫”截面上的合理位置,或者說是重心通過胯、膝、足落於地面的合理位置,有求重心平衡、姿勢得勁的意思。 “橫”是橫向,與“中”對應,與“中心點”的垂直方向對應。
因此,這兩句訣可以這樣理解:“定在有隙”是說在動作中要取得姿勢的穩定性,就要在自身的靈活性中去找,要做到身體的各部位都要鬆活,特別是肩肘腕胯膝踝幾個關節的骨與骨之間不能自閉自鎖;“中在得橫”是說人體重心在運動過程中要始終處在一個得機得勢的“複合方位”的定位點上,要求動態中的技術著力點與身法的中正、姿勢的平衡、勁力的整合等要素,要處處“合四方”。這裡的“合”字,是攏合、聚集、整合的意思。在前面我們已提到“合四方”的概念,是說人體的中心點在運動中落在“橫襠”範圍內的某個位置上才算“得勁”。而這裡“橫襠”是指兩胯要橫向拉開。 “定在有隙,中在得橫”這兩句主要是講身法,“定”和“中”是指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都是講在拳架運動或與敵交手狀態中如何保持身法和勁法的靈活性及穩定性。下面我們通過步型來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
在練習太極拳架或推手中,無論是前進或後退,是守還是攻,基本腿法主要是弓步或虛步。無論什麼步型都要體現出“定”和“中”的要求,以最佳狀態保持自己身法勁法的靈活性、穩定性而沒有散點或死點。比如弓步或虛步中的“分虛實”,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腿實而另一腿虛就算是“虛實”分清了,應該還要做出符合 “虛中寓實、實中有虛”的動作要領。
以“提手上式”右虛步定勢為例,重心在左腿,左腿就為實,右腿在前腳跟著地為虛,在基本姿勢上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如果左腿的大腿骨與胯骨坐得太 “實”而鎖住了自己,從而使自己僵了、沒有活氣兒了,“有隙”也就無從談起。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尾閭坐得太靠後,使自身重心沒有落在兩胯前後橫向位置的某個合理位置點上,沒有“得橫”,這樣就造成右腳跟落地不實,腳跟落地不實就是浮勁,浮勁是沒有根的,沒有了根,伸出去的右虛腿其筋骨肉一定不鬆,這樣右腿就是僵勁,這種“虛步”形同虛設,叫“形似神不似”。進一步講,既然下盤失去了“定”和“中”的功能,就託不住上手的接應力,這樣上下勁勢不能合就做不到“合四方”,因為它違背了勁與勢相統一的“複合方位”法則。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左腿坐實,控制右腿完成起落前伸、腳跟著地後,隨即放鬆兩胯腿關節肌肉,使尾閭重心略前移寸餘,襠間虛圓微開。這樣做法的效果是:身體重心雖在左腿為實,但大腿骨與胯骨之間有活氣兒,有餘地,能轉換靈活,就是“實中有虛”;右腿在前,胯、膝、踝各關節放鬆為“虛”,但腳跟著地要粘 “實”,使腿部略帶弓形松掤有力,這就是“虛中寓實”。這種“實而不僵”、“虛而不浮”的腿法(上肢和軀干各部關節同理),稱為“有隙”。概括地說就是:勁勢穩定性的求得,建立在身體各部位的靈活中,不自鎖自閉就叫“定在有隙”。而隨著尾閭的略前移,前腿微屈、兩胯拉開,使襠間前後左右形成虛圓就叫“橫襠”,這正是拳諺裡說的“膝開襠圓”。有了下盤穩固、支撐八面的感覺,便叫“得橫”。概括地說就是:使尾閭垂直向下的落點落在兩胯、兩膝、兩足之間形成的三對橫截面的有效支撐點上,從而獲得身法上的中正和勁整,就叫“中在得橫”。
而“定”和“中”的互為運動,就是求得“勢”和“勁”完整統一的“複合方位”,即“合四方”。這種“合四方”狀態,在接受外力作用的同時能較好地保持自身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同樣,弓步也存在上述這種辯證關係。太極拳家練功夫,常將套路中的單式拆開作為樁功單練,如提手上式、手揮琵琶、摟膝拗步等,以此來增加“合四方”的內力功夫。
11、滯在雙重,通在單輕
這 兩句主要講身法勁法的虛實輕靈。 “滯”即凝積、不活,它的反意就是“通”。有人認為“雙重”的“重”不念“重(zhong)”而念“重(chong)”,意思是從陰陽角度來說,重(chong)為純陽,陽中無陰為“重( chong)”。對這個觀點,筆者此處暫不作評論,但很明顯,這裡的“輕”字顯然是相對於“重(zhong)”字而言,“重”是“輕”的反意詞,因此筆者以“重(zhong)”字來解讀。這樣,“通在單輕”理所當然地就是“滯在雙重”的反義詞了。 “通”是順達,能順達則能輕靈,含有虛實分清之意。其實,“雙重”問題理解清楚了,“單輕”問題也就自然明了了。
筆者對於 “雙重”一詞的理解,如果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不要出現多餘的力。 “雙重”不能單單理解為重心在兩個腿上的均勻分擔,比如“雲手”橫向移動中的馬步、“十字手”的雙腿立起,甚至任何運動虛實轉換都要有一個重心均布的瞬間,但這不叫“雙重”。所謂“雙重”,是指在行拳架或與對方推手時,身體或身體的某一部分不鬆,不自然,不能隨機變化地協調順達身形勁勢,從而產生多餘的力,這種多餘的力就叫“雙重”。
“雙重”的首要表現是“身法上的雙重”。具體言之,就是在進退轉換之間由於“虛實”轉換不到位而出現重心不清楚,或“虛實” 轉換過頭而導致失去重心、動作笨拙。比如由“左摟膝拗步”變“右摟膝拗步”:先使胯關節帶動身體盡量中正地向前移,右腳跟隨之抬起,感到左腿重心坐穩了,右腳再離地向前。這裡幾個要點要做到:
1.右腳離地之前身體重心要全部移向左腿,右腿隨之全部鬆開,不要掛勁拖住重心前移,反之則“滯”;
2.右腳一經離地,首先松右胯,右胯松則整條右腿就松,不鬆則滯,為“雙重”;
3.邁右腿過程中,左腿要動態地收胯沉坐,尾閭收而命門後頂,使其在邁右步的動態中保持虛實清楚,重心穩固,就會感到邁步通順而輕靈,這叫“偏沉則隨”,也叫“通在單輕”;
4.如第2點,右腳一經離地,首先松右胯腿,直至腳踝,接著以膝領小腿,再以右腳跟前領延展右腿落地,使之整個進步過程“邁步如貓行”。順便提及,楊氏太極拳在練習時較舒緩慢勻,目的是為了將太極拳的各種要領更好地品味和消化,體會它的精神內涵,但它意識的靈感是快的。好比兩人推手,粘連黏隨看似不快,但兩人間瞬息萬變的勁法技法已包含在內。因此,慢的動作做好了,動作加快時也同樣會做好。
以上所舉進步運動過程,就是對避免“滯在雙重”、達到“通在單輕”的具體表述。當然其它身步法的要求都是如此,如倒攆猴的撤步:當所撤之腳沒有著地之前,重心始終在前腿,此時前腿就是“偏沉”,所撤之後腳就是“單輕”,但如果在所撤之腳沒有著地之前就重心後移,使重心過早位移,就會出現“雙重”的弊病。
“雙重”的另一表現是“勁法上的雙重”。如兩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勁力沒有鬆淨地由腳、而腿、而腰、而掌(拳)暢行無阻地節節貫出,出現拱背聳肩,或某處肌肉發硬的多餘力點、僵點、滯點,出手就不快捷,既無力也無彈性。這種現象就是“勁法上的雙重”。比如搬攔捶的右拳出擊,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右拳一側的肩部、背部、胯部、甚至腿部發緊,這就不僅是“雙重”而是“多重”的問題了。清代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指出:“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要克服“雙重”的毛病,就要從各種基本功法訓練和體用實踐中去找。另外重要的一條,就是在意識上不要有“武術就是打人逞強”這樣一個先入為主的念頭,要把武術動作看成散步,在情緒上動作上首先做到放鬆,就較容易將武術動作和技擊內容融入自然狀態之中,而不刻意為之。
在 此需要指出的是,“雙浮”也是太極拳弊病之一,是與“雙重”相對的另一極端。 “雙浮”的弊端在於“無根”。比如打拳時搖頭晃腦,眼法、手法、步法、身法舉止飄浮擺盪,故作輕靈柔軟之態等,這也是對“太極”陰陽、虛實、開合、剛柔、前後、左右等對立統一協調運動關係認識不清、把握不准的表現。
綜上所述,“滯在雙重,通在單輕”是太極拳“虛實說”的重要內容。楊澄甫宗師有言:分虛實是太極拳的第一要義。因此,可以說,“滯在雙重,通在單輕”所體現的“虛實”理論,是太極拳體用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12、虛在當守,實在必衝
首 先說明,這裡的“虛實”不是兩腿分虛實的虛實,而是指勁法技法的虛實。 “虛”就是空,不實在,不確定,摸不著。“守”是守護住,保持住,不貿然而進。你摸不實的東西就不要貿然而進,這就是“虛在當守”的基本含義。“實”是實在、有的意思。這裡的“實”則含有僵硬、不活的意思。當你能摸住對方僵點的時候就要出擊,這就是“實在必衝”的基本含義。上述兩句話概括地說,就是“虛守實衝”,講的是在推手中把握這一戰略指導思想進行戰術運用的問題。
楊氏太極推手的特點,講究的是“勁道”技法,並不以擒拿摔跌為主。這是說在推手中,要從對方勁力勁點的虛實變化中去找自己的基本應對方法。一方面是你主觀的力如何作用在別人身上,另一方面是別人的力客觀地反映到你的身上。那麼這一對力的大小、方向、速度,就有“虛”和“實”的存在關係和雙方如何運用“虛守實衝”這一基本應對戰術的變化關係。就拿定步四正推手來講,兩人搭手即為一對力的接觸,同時也就產生了“虛實”關係,彼此通過聽勁、運勁而相互產生運動的變化:假如你按進,對方掤手沒有頂你,也沒有脫手,而是接勁黏退引化,這時你就不能貿然進攻,應當含(守)住你的勁,守住你的“中”隨著對方的勢而動,這叫“虛在當守”;反之對方有頂力而僵,或縮手捆住了自己,給了你一個進擊的實點,此時你就可發勁將對方打出,這就叫“實在必衝”。有句拳諺說:“軟十三,不敢沾;硬十三,不沾邊”,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對方掤坐虛守沒有給你“按在必衝”的實點,粘連黏隨走得好,你“衝”不起來,叫“軟十三,不敢沾”,說明對方有一定的水平,要謹慎才行。當你按進,對方化解不良有僵硬自縛之感,你“得實”而發製服對方,這說明對方虛實掌握不夠好,還不沾“十三勢”的邊(這裡的 “十三”指十三勢太極拳;這裡的“軟”也不是無力的意思,而是不用僵力、拙力的意思)。
關於練習推手的“勁道”即戰略指導思想的戰術運用問題,楊班侯傳下來的“虛實訣”中有精彩的論述:“虛虛實實神領會,虛實實虛手行動。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功夫終無成。虛守實發掌中竅,中實不發藝難精。虛實自有虛實在,實實虛虛攻不空。”這就十分清楚地道明不僅在練拳架中要“寓虛實”之理法,更要在推手中 “用虛實”之技法。得虛當守,得實當發,進中有虛,守中寓實,虛虛實實,純乎知覺(聽勁)而“後發先至”,這就是楊氏太極拳推手“勁道”的特色。如楊澄甫宗師所言:“其黏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黏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兩臂酸麻不可耐。此真太極也。”
總而言之,掌握了拳架套路之後,就要追求一些實質性的東西,要從“十八在訣”的字句含義上下功夫去理解太極拳的技術內涵,去領悟太極拳陰陽虛實變化的哲理,要在勁法、技法、手法、步法、身法、眼法上融會貫通,要從有形有像的具體動作中修煉過渡到無形無象、隨感而化的高層階段。其用意,不求技擊之末,但求道法自然,意趣環生。
以上是筆者對“十八在訣”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從心尋覓感悟不同,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太極內涵博大精深,我輩從心研究雖不得其萬一,然繼承弘揚太極國粹,卻是我輩共同之目的。偏頗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教。
三、“十八在诀”技术内涵表解
为便于读者对比和理解,现将“十八在诀”的劲名、劲点、劲法及注要列表归纳如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