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武林 by 任翔
小時候在眷村、校園的遊戲中,最隨興可玩得不亦樂乎的就是「殺刀」或稱「鬥劍」。什麼工具都不需要,手,就是刀,就是劍;兩人對陣,點到對方的頭或腳就贏了。高頭大馬手臂有力當然占優勢,但身手靈活攻防敏捷,也一樣可以制勝。同儕中我雖瘦小但靈活,常常「小蝦米」搏倒掉以輕心的「大鯨魚」,武俠小說看得多的玩伴封我為「神龍劍客」,聽起來挺神的,我一直都牢記在心。
待慢慢長大,由看連環漫畫升級到開始潛心研讀武俠小說,一頭栽進浩瀚的武林。有限的識見裡,既質疑真有這麼些神奇的武功嗎,又寧願相信真正的高手還是可以練到書中描述的境界。那時回味起「神龍劍客」的封號,才知道雖是玩伴隨口戲稱,那可是很大的恭維,算是初入江湖就博得不錯的封號。這「神龍劍客」的肯定還真一直鼓舞了我。雖還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什麼難得一見的「武林奇葩」,但從那時起,我相信自己肯定是練武的料子。
只是聯考、升大學、出國念書的風潮,終究主導了我接下來的人生。而相伴在這段時光,都曾是我最愛的桌球、籃球、羽毛球,每一種運動都是那麼有趣好玩,且需要全神投入苦練。武林裡的拳腳劍擊,不知從何時起,自然地淡出了我的生活。
時光荏苒,學成歸國後進入社會,再到矽谷打拚在美國定居,開始常遊走兩岸三地。2000年起由於商務需要常赴杭州公幹,公司安排的住宿地點離西湖不遠,摸熟路徑後,晨遊西湖慢慢地成了我在杭州必做的早課。微曦中的西湖,湖光山色美不勝收自是不在話下,意外的收穫是散布在各個角落的晨運人群,不管是群操或單練,展示著各種不同門派的功夫,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給。大部分是鍛鍊養生的普羅大眾,但是看得出來其中臥虎藏龍不乏高手,龐大的西湖宛若一座濃縮的武林。
一日,我來到晨靄未散的曲院風荷與楊公堤間的一處僻靜樹林,看見一位中年婦女正指點年輕的兩男一女練著一套形似太極的拳術,那場景真好像《神鵰俠侶》中黃蓉在指點郭芙與武敦儒、武修文兄弟練武一般。中年婦女容顏姣好,青年男女神氣颯颯,一套尚不知何派的拳術,舞得如行雲流水般柔中有勁,好看極了!古早對武林的想像與憧憬突然變成真實的畫面呈現在眼前,看得我目瞪口呆、心馳神移。待他們練到一個段落,冒昧上前攀談,原來練的是「楊式太極三十六式」,三位年輕好手,正為即將參加的國術大賽在勤加練習。不宜多打攪在旁窺視,我不捨離去。那天,沒想到武林竟以驚艷之姿再度回到我的生活當中,練太極拳,習武健身,成了我迫不及待的運動選項。
事有湊巧,回到矽谷沒多久,就接到鄰居的邀約,找大家一齊去練太極拳。原來他們教會一位來自大陸的兄弟是太極拳好手,到灣區女兒家過暑假,得空教拳會友。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天賜良師,我馬上一口答應,和左右鄰居五對夫婦,每周六上午齊聚鎮上公園,由他一招一式、手把手地傳授,學起一套「陳式二十四式太極拳」。
太極拳既是最時髦的養生運動,也是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門武術。看似輕柔緩慢不難上手,其實卻是柔中帶剛知易行難。大夥兒難得地在異鄉仍有正宗的練家子指導,都極為珍惜這個機緣,卯足了勁認真學習。只是中年啟蒙習武,領悟力雖強,體態卻不再輕盈,總是意到拳腳不到。好在師父很有耐心,逐個糾正示範,大家就一點一點地進步,三個月時光匆匆過去,師父要回國了,我們總算把一套拳架子差強人意地學齊了。
師父回去後,我們一開始還定期群練,後來天冷了、雨季來了、各自有活動等等,沒多久,群練就停了。我倒是一直斷斷續續地練習著,缺了師父的指點,同伴之間的觀摩,遇到困惑,就上Youtube看教拳影片反覆揣摩,也頗有助益。只是同為「陳式二十四式」,各家打法仍有不同,以我的粗淺根基一時也難以融會。好在這把年紀練太極拳,除了呼應我一直深藏的練武之心外,運動健身已是主要目的。每次暖身動作加幾趟拳打下來,渾身冒汗,筋骨關節都反覆伸展舒活,對身體健康大有助益。
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還是沒把太極拳放下。但「習武」和「為學」一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打著打著覺得生疏了,有些招式連貫不起來了,終於我的太極拳變成偶一為之。
接下來幾年,回台灣次數頻繁,住宿的地方離大安森林公園不遠,每天一早起來去公園健走就成了我的最新早課。公園裡晨練的人非常多,慢跑的、健走的、外丹功、太極拳、健美操、元極舞、飛盤、扯鈴等等,各門各路養生鍛鍊的運動,琳琅滿目,活力十足。其中最吸引我放慢腳步觀察的,當然就是各派練太極拳的個人或團體。一陣觀察後,發現他們練的都不是「陳式二十四式」,雖然很想隨之起「武」練將起來,但我自己一套二十四式都還沒打熟,又去學招式拳路不同的新拳,實在不妥。一點點火花,就此熄了,沒激發我在台灣下場練拳。
拳沒續練,但領悟太極拳心法的機遇卻出現了。公園臨建國南路側門口有家舊書店,天天路過,終於有一天得空我進去逛逛。東翻西找,居然讓我無意間覓到一本《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鄭子,近代簡化太極拳的先驅,鄭曼青先生是也。師從太極拳大師楊澄甫,融會貫通後,深以國人強健體魄之運動太極拳應為其選,努力推廣經他縮編而成的三十七式太極拳,普及於世。看到他自述研練太極拳四十年的心得只有十二字:「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頗為震撼。細看詮釋:「得天之氣。則位於上之顛頂泥丸宮一內。可以增長其靈氣。下則為地。接地之力。則足底心之湧泉要穴。可以增長其根力。中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線間。得能專氣致柔。則腰若活潑潑地。則腎氣自足。壽能增加也。」遂有茅塞頓開之感。再一次踏破鐵鞋無覓處,以往在武林中,要你爭我奪或掉下懸崖在山洞裡才能得著的祕笈,就這麼輕易地到了我手中。
那次回美國的飛機上,我把全書總共一百二十頁的心法、招式、圖解一口氣看完,頓覺對太極拳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回到家中忙不迭地繼續上網搜尋鄭子、楊式、陳式太極拳的自練方法。訝然發現:太極拳不知何時已如此普及,網上各家資料出奇地豐富,文字、圖片、影片應有盡有。我如入寶山,一一拜讀研究,泛泛地掃了一圈後,對太極拳的淵源、歷史、門派、人物、拳架、招式、心法、要訣,算是有了初步較完整的認識。
在博覽群資的同時,點點滴滴的領悟,電光石火的靈感,慢慢在心中沉澱累積,也燃起我趕快再開始練太極拳的慾望。我就從已修習的「陳式二十四式」,對照鄭子秘笈中同樣招式的分釋及圖解,慢慢參悟,積極練習。恰值當時我已是半退休狀態,運動時間充分,除了練拳架招式,還輔以修習氣功心法,一段時間下來感覺頗有進境。
臨老習太極,自豐富的武術巨流中取一瓢飲,竟日拳腳伸展中,領略「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兒時的武林夢竟成了長春之齡的養生法寶。就這樣一套「陳式二十四式」太極拳成了我走到哪兒練到哪兒的貼身運動。在自家院子、西湖、大安森林公園、遊蹤所至的名山大澤,只要有九步見方的地方,我就可以「武」將起來。有朝一日,不管是否有這個慧根可以做到「壽人以柔」,一個人的武林,已讓我樂在其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