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Dalbar在2014年對投資行為所作的數量分析,截至2013年底,在過去10年中,平均投資者投資股票與債券共同基金的年回報率只有2.6%。而且,他們越長期投資回報率越低,如20年中的投資回報率是2.5%,30年只有1.9%。那些僅投資債券基金投資者的回報率更差。過去10年,其投資回報率只有0.6%,過去20年和30年只有0.7%。
何謂平均投資者(average investor)?研究者說,平均投資者就是所有的共同基金投資者。他們的行為代表個體投資者。其範圍包括小的和大的投資者,也包括聘請專業顧問的投資者和獨立的投資者。
平均投資者回報率明顯地低於市場大盤,且很少超過通脹率。因低於通脹率,時間一久就會失去購買力。令人好奇的是,為何其回報率會低於大盤?
按照研究結果,投資者通常是要怪自己。投資者愚蠢的投資策略,損害了他們的投資回報。包括何時買和賣經常由他們的情緒決定。金融理論認為,投資者是理性的,會通過客觀、非情緒的決定去尋求財富最大化。這聽起來很合理,因為沒有人的投資目的是為了虧錢。
但是,害怕和貪婪的情感,加上羊群效應,已經很長期被認為是市場和投資行為的主要推動力,導致做出非理性的投資決定。這一思想已經歸於行為金融學的範疇。行為金融學是研究投資者情感現象的學科,如後悔和驕傲等。
現在舉個例子。一名投資者擁有甲和乙兩種股票。投資者購買甲股票時用了1萬2000元,而購買乙股票時用了8000元。他們的資本利得稅率從長遠看是一樣的,都是20%。一段時間後,股票甲下跌到1萬元,而股票乙上升至1萬元。現在,投資者正巧需要1萬元。問題是,投資者應該賣掉那種股票?
一般情況下,投資者會賣掉乙股票。它的價格已經上升,他們為投資獲利而自豪。而股票甲損失2000元,投資者不願意面對賣股票時損失的遺憾。賣掉股票乙可以實現2000元的資本利得。因為稅率為20%,就帶來400元稅的問題。交了稅 後,投資者僅剩10,000 -400 = 9,600元。
若是投資者賣掉股票甲,就有2000元的資本損失。這樣,投資者有1萬元的錢,同時資本損失2000元。這個2000元可以用來抵消其他收入,省稅400元。投資者可以有10,000 +400 =10,000元,賣掉股票甲可能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在2000年和2008年,我們都看到由於遺憾和驕傲的反應,出現證券市場上共同基金的最大交易。就在市場大衰退之前,股票價格下跌,但是投資者拒絕在低價位上賣出股票。當市場繼續下滑時,投資者仍然不賣,直到他們不能持有時為止。
許多人在市場底部售出股票,而且錯過之後的反彈。有些人沒有認識到,彌補他們的損失是多麼困難。損失50%要上漲100%才能打平。例如,資本1000元損失50%,剩下500元,需要上漲100%才能回到1000元。若是投資者無法理解這個公式而只用直覺情感,可能要考慮聘請投資顧問或者基金經理。但是,顧問和基金經理也會受到市場波動的擺佈。當市場下跌時,投資者通常會尋找另外一個投資顧問。當市場上升時,投資者通常會滿意他的新顧問,直至市場下跌。整個過程周而復始。這種行為使得他們很難達到他們的投資目標。
從1965年至2012年,巴菲特的年投資回報率20%,從設立一個紡織廠到變成一個控股公司,控制許多行業。巴菲特今年83歲。或早或遲,有人會接下他的職位。巴菲特最近建議把10%的現金放進政府短期債券,而90%投資簡單的管理費低的指數基金。其實,理財成功的秘訣常常就是這麼簡單。(作者為註冊會計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