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9, 2014

秦伯益院士畅谈老年心态与健康

11月2日晚,北京会议中心第19会议室灯火通明,近15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中国工程院医疗保健系列报告会第10场正在进行。秦伯益院士以《老年心态与健康》为主题,结合他自身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经历,向院士们畅谈了他对老年人应持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认识。樊代明副院长主持了会议。
    不同的年龄干不同的事    秦院士说,中国的老龄化出现在现代化之前,社会心理状态、社会养老设施等各方面准备很不足,老年人心里准备也不足,矛盾、冲突、困惑、烦恼、意外等是不可避免的。
    人从做子女到当爹妈,再当爷爷奶奶、太公太婆,不同阶段的角色是不同的。人生不同阶段都很美好:幼年时,父母呵护、生长发育;少年时,学校培养、天天向上;青年时,成家立业、入世弄潮;中年时,事业有成,作出奉献;老年时,德高望重,颐养天年。每到不同的阶段就应该“换个活法”,因势利导,正确定位,不同的年龄干不同的事。
    老年生活贵在自由    秦院士分析了当今社会高知层的老年生活情形,他说:我们这代人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老龄阶段:责任已尽,负担已除;经济无虞,身体尚健;感悟人生,懂得生活。但是,夕阳晚霞,稍纵即逝。
    现实中,科技人员有着不同晚年,在那些始终在科技前沿奋斗的科技人员中,有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断有成就或在原来方向向纵深发展;有些则精力衰退,勉强维持,矛盾渐现;还有些年迈后固执成见,压制新秀,屡犯错误。在退下来的科技人员中,有些结合自己特点,主动调整工作和生活;有些彻底休息,安度晚年;还有一些则病魔缠身,生活质量下降。
    秦院士谈了自己的生活感受:老年生活贵在自由,可以自由地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为稻粱谋,不作名利求,择善而从,量力而行,尤其我们这代知识分子,最缺乏的就是自由。他说,70岁后,自己订了“三不做”:不做我不喜欢做的事、不做我不擅长做的事、不做不必由我做的事。
    老年生活要靠自己
    秦院士直言,老年生活是有差别的。剖析起来,老年生活的差别在中年;中年生活的差别在业余;业余的差别在兴趣追求。在我国4位老人,2个孩子,1个孙子(孙女)的人口结构中,养老,你指望谁?是老伴、新伴、子女、亲属、保姆、组织、还是社会?根本的还是靠自己,靠自己的安排和设计,包括精神准备、物质准备、经济准备、环境准备。
    要解除思想束缚,克服平均思想、功利思想、苦行思想、失落思想。自己觉得好就是好!“从心所欲,不逾矩”。“活到老,干到老”革命时期应该这样,但不科学,不实际,无益于老人。“勤俭持家”、“为儿为女”,要因时制宜,适度掌握。人一走,茶自然会凉,茶水还要倒掉,茶杯还有它用,没有必要失落。我们努力了、奉献了、无愧于时代!晚年留给自己,回归本真,体现自我。在位时:全力以赴,废寝忘食,义无反顾;退位时:欣然领命,嘎然而止,飘然而去。该进不进,是不勇;该退不退,是不智。
    心态调整四要素    秦院士认为,老年人的心态调整要以我为主、自得其乐、享受老年、直面归宿
    关于以我为主,秦院士说,社会应多多关心老年人,老年人应善于自己关心自己,越要社会关心就越难满足;无求于社会也就没有了失落。大彻大悟之后,也就免除了大喜大悲。
    关于自得其乐,秦院士认为,地位和金钱没能解决人生的苦乐。他向院士们介绍了徐匡迪院长的“老年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他说,这是乐的高境界。“有作有为有余欢,无欲无求无烦恼”。
    关于享受老年,秦院士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成熟之乐、天伦之乐、发展个性之乐、满足兴趣之乐。老年常孤独,但孤独也有乐:广阔的思想园地、充分的阅读自由、全额的支配时间、纯净的心灵本真。他援引了苏东坡富有诗意的话:“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
    关于直面归宿,秦院士坦言,人生的最后归宿是死亡,回归自然。 不求长生,但求善终,走得平静,走得舒坦,走得有尊严。
    报告完毕后,樊代明副院长做了简要的总结发言,他赞誉报告是“经典之谈,经验之谈”,并对秦院士的老年生活精辟地概括为6个字:“想通了,做到了”。樊院长还殷切地希望院士和夫人以及院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一定要抽出时间听健康讲座,以保证身心健康。(鲁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