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旅遊 Travel.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旅遊 Travel.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February 26, 2015

漫步奧斯陸 (Oslo, Norway) by 周芬娜

漫步奧斯陸 (Oslo, Norway) by 周芬娜

去年八月下旬,為了慶祝結婚三十五周年,我們決定搭著公主號郵輪(Princess Cruise),優哉遊哉地前往嚮往已久的北歐。第一天下午在丹麥的哥本哈根上船,航行了一晚後,第二天一清早便到了我們的第一站——挪威的首都奧斯陸(Oslo)。

奧斯陸是我神遊已久的城市。它的面貌和我的想像相去不遠:輕巧而靈秀。奧斯陸(Oslo)在挪威文中的意思,就是「海灣的城市」,全城沿海而築,處處是秀麗峻峭的海灣,和方正莊嚴的建築物,路上行走著高大修長、金髮白膚的維京人(Vikings)。奧斯陸目前是挪威的第一大城,但人口也只有五十六萬人左右,可謂地廣人稀。最棒的是所有的主要景點都離港口不遠,我們不必搭乘 Hop-on-hop-off bus,只要安步當車就可以周遊市區。

我們有六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但想看的景點實在太多,只好先做個詳細規畫。第一首選當然是以靈山秀水聞名於世的挪威峽灣,據說風景最美的峽灣是世界最長的松恩峽灣(Sognefjord),但它位於挪威西部,離奧斯陸有三個小時的車程之遙,我們時間不夠,只好就近去奧斯陸峽灣(英語:Oslo Fjord;挪威語:Oslofjorden)一遊,在郵輪停泊的港口附近就可買票上船,每半小時一班,倏忽可至。

奧斯陸峽灣是一個位於北大西洋東部,挪威東南部的峽灣,是挪威沿岸最長的峽灣之一。它是北海的斯卡格拉克海峽(Skagerrak Strait)向内陸伸入的一個海灣,長約一百三十公里,奧斯陸正位於峽灣的灣頂。這裡原是一個由冰蝕所形成的地槽,後因海面上升淹沒了地槽而形成了峽灣。它曾經局部被填塞而重新挖開,形成了今天嶄新的面貌。至於斯卡格拉克海峽,它是一個位於北歐的海峽,東為瑞典,南為丹麥的日德蘭半島。

我們乘著郵輪環繞奧斯陸峽灣一周,船程約一小時,一路上果然風光明媚,山明水秀,青山碧海間密生著深綠的針葉林,針樹林中點綴著一棟棟紅瓦白牆的小屋,都是一些有錢人的避暑別墅。其實天氣這麼冷還避什麼暑呢?當地的夏天不但短暫,而且清涼。挪威人大概都習慣了寒冷的天氣,好像特別怕熱。上岸那天的最高氣溫是華氏六十幾度(攝氏十八度左右),我們都覺得有點清冷,要穿夾克禦寒。卻有幾個碼頭工人打著赤膊在工作,雪白的皮膚被太陽曬得紅通通的,大概是順便在享受這難得的日光浴吧?據說挪威很少見到陽光,有些北極圈內的城市甚至是「永夜」,全年盡是無邊無盡的黑暗。 

奧斯陸建城於1049年,歷史至今不到一千年,比起中國的古都西安、成都、洛陽等,算是小巫見大巫,卻也出過幾個著名的藝術家和大文豪,包括亨利.易卜生(Henry Ibsen)、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等。但奧斯陸峽灣美則美矣,卻總令我覺得像是少了一點什麼:是歷史的深度嗎?還是文化的餘韻?我覺得它美得太直接、太人工、太一覽無遺了,缺乏令人思考回味的空間;不像中國的長江三峽般的曲迴宛轉、柳暗花明,歷史典故俯拾皆是:蜀人懸棺、酆都地府、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處處透露著神祕陰森的氣息,令人不禁想追索發現,想一探究竟,不達目的絕不善罷甘休。奧斯陸峽灣只是賞心悅目而已,看完就看完了,不會想再舊地重遊

遊完奧斯陸峽灣上岸後,我們興匆匆在市中心參觀了一個著名的挪威食品特產店。那家店裡賣的全是各式各樣的乳酪、香腸、火腿、臘肉,掛放在店裡琳瑯滿目,單是乳酪就有上百種之多,山羊腿、鹿腿、山豬腿更是吊放得到處都是。店主紅光滿面、和氣生財,雖不太會講英文,卻拚命地比手勢推銷他的乳酪,並請我們試吃。挪威少見陽光,農產品嚴重不足,尤其是青菜、水果都須仰賴進口,物價高昂。所有的食物都很珍貴,喝不完的牛羊乳要做成乳酪,吃不完的獸肉要醃製成香腸、火腿、臘肉,物盡其用,一點也不能浪費。在漫長寒冷的嚴冬中,除了北海中盛產的鮭魚、鯖魚外,他們要靠這些肉乾果腹度日

挪威的乳酪大多以山羊奶製成,因此山羊乳酪是當地的特產之一,質地細膩,連法國人都自嘆不如。挪威特有的山羊乳酪,口感潤滑中帶點淡淡的鹹味和濃濃的乳香,使我不禁買了一塊蝦夷蔥(chives)味的雪白羊乳酪,準備在路上當零食吃,一小塊四盎斯重的羊乳酪索價十美元,真是貴如黃金。我將那塊羊乳酪放在郵輪上的房間裡,房內沒有冰箱,結果竟然三天就腐壞了,發出難聞的惡臭,令我跌足不已。另有一種最古老的叫「耶托斯特」(gjetost)的咖啡色乳酪,是最著名的挪威特產,味道甜甜的很像太妃糖,以牛乳、羊乳、蛋清製成,在美國也可以買得到。挪威人通常將乳酪切成薄片放在麵包上面食用,如切成方塊搭著葡萄乾來食用,也非常可口

接著,我們參觀了超現代的諾貝爾和平獎中心,它位於奧斯陸市政廳(Oslo Radhus)附近,於2005年開幕,主要介紹諾貝爾和平獎的歷史,及創辨人──瑞典富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的生平事蹟,另外還展示了從1901年首屆和平獎至今得獎者的個人功績和相關史料,包括中國的達賴喇嘛和劉曉波、南非的曼德拉、印度的聖雄甘地、以及緬甸的翁山蘇姬等名人

諾貝爾和平獎中心原為一棟建於1872年的奧斯陸火車站西站的舊建築,直到1980年代中期才改為旅遊中心。到了2002年,英國建築師David Adjaye受邀參與建立諾貝爾和平中心的計畫,便選中這棟建築作為中心所在。Adjaye運用了傑出的空間感,以色彩和素材改造了中心內部,並利用現代化的技術來呈現中心特色。但這棟建築並不獲我青睞:我覺得整個展示廳給人的感覺,就像北歐大地的空曠荒冷寂,展示品都小巧玲瓏的,看不清楚,與闊大的室內空間不成比例

諾貝爾和平獎是由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於1895年所創立的諾貝爾獎項之一,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出得主,每年十二月十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頒發。與其他四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的獎項不同的是,諾貝爾和平獎是唯一在奧斯陸頒發的獎項,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頒獎,挪威國王和王后親自監禮,典禮隆重莊嚴。

201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中國的劉曉波。他得獎時正關在北京的監獄裡,被禁止前來領獎,目前尚未出獄,算是對中國人權的一大諷刺。倒是美國現任總統歐巴馬,2009年剛上任時尚未有任何作為,就得了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引起全球輿論一片噓聲。我們在市議會內看到他跟夫人蜜雪兒風風光光地前來領獎的照片。不過他後來至少促成了美國由伊拉克撤軍,算是對大眾有了一個交代。

逛完諾貝爾和平獎中心,我們發現那裡正有一個露天小餐館,就在那裡享用了午餐。我們只點了一份雞肉漢堡、一份羊乳酪沙拉、一杯挪威啤酒,滋味差強人意,但兩個人都沒吃飽,帳單卻高達五十美元。怪不得在奧斯陸很少看到胖子,大概是食物稀少珍貴,每個人只好被迫節食的緣故。寒冷地帶的人多半肥胖,君不見北極熊和企鵝不都長得肥墩墩的嗎?美國阿拉斯加的州民也大多肥得快冒出油來,幾乎每個人的體重都在二百磅以上。他們必須不時喝酒來保持血氣暢通,和攝取高熱量食品來禦寒,加上不能常常去戶外活動,發胖是必然的後果,挪威算是少見的例外。可能阿拉斯加的物產比較豐足,而且從美國內陸進口食物不需要付巨額關稅的緣故吧! 

吃完午餐後,我們只剩一個小時的時間,便決定去參觀附近著名的的奧斯陸市議會,諾貝爾和平獎每年都在這裡頒發。它內部的會議廳寬廣氣派,四面牆上描繪著七彩繽紛的壁畫,給人的感覺比諾貝爾和平獎中心要溫馨氣派得多。

看完市議會後,我們已經筋疲力竭,集合時間也快到了,只好在悵惘不甘中和奧斯陸揮手道別。希望下回有機會再來挪威自助旅遊,自己租一部車暢遊壯麗的挪威大地,看看世界最長的松恩峽灣,領略一下挪威更迷人的風采!(寄自加州)

Sunday, January 25, 2015

老當益壯 暢遊巴爾幹半島

老當益壯 暢遊巴爾幹半島

這次到巴爾幹半島西部,原南斯拉夫的幾個加盟國遊歷兩周,團員大部分是同學(中正理工及國防醫學)組團,領隊黃大夫對造訪世界文化遺產及自然景觀特別感興趣,兩周的行程,我們一共拜訪八個之多,其中古城類以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規模最大,自然景觀的普萊維斯16湖國家公園範圍最廣。

我們這群大部分已退休的醫生及工程師們,年紀一大把,還能跟得上導遊岱莉小姐的腳步,看來當年受軍訓的成果,在退休之後仍然有效。再舉個例子,導遊在清點人數時使用「報數」方式,從1到40號,只需10秒鐘就OK,迅速準確。

杜布羅夫尼克 城牆環繞

提及地中海、亞得里亞海、威尼斯這些地名,是人人皆知如雷貫耳的名詞,位於亞得里亞海南端東側的杜布羅夫尼克卻不是每個人都熟悉的城市。15及16世紀在地中海航運貿易達到極盛時期,唯一能夠與威尼斯抗衡的城市就是此城。

雄偉的城牆環繞整個古城,建築在懸崖的磚牆用來保護城內的居民,四周有砲台、高塔、槍眼,從海上來的敵人不可能入侵。自古至今,清澈湛藍的海水依然未變,令人驚艷。

總督府的建築以現代人看來並不豪華宏大,但卻是充滿威尼斯風情的一座小形宮殿很有看頭,內庭牆上掛著一口大鐘,時間定格在中午11時27分,是紀念1808年法國拿破崙大帝征服此城的時間。我們全體團員在一小時內,很光榮走完全長二公里的古城牆頭一圈,看到窄小的巷道、改建的民宿、紅色的屋頂、深不可測的藍色海水、小港口的觀光船、長滿葡萄粒的庭院,這座古城看來一片生氣蓬勃。

史東 生蠔現撈現吃

亞得里亞海小鎮史東(Ston),在靠海山崚線上,築有長達5.5公里的古城牆用來防止威尼斯人的入侵,也許此城太小,居民不多,使得這一段城牆保存至今沒受到人為破壞,附近的海水是適合蠔生長的環境,我們也順道參加一次觀光生蠔之行。

小船滿載我們40人,慢速行走在清澈見底的海灣內,水波不興的海面,處處排列整齊有五加侖大小的塑膠浮桶,這就是養殖區。小船行駛十分鐘後,停靠在一個浮在水面上的平台,三位船員兼撈取、清潔、開膛、取蠔、擺盤、倒酒,送給每一位顧客面前,每盤有兩粒生蠔、一粒海瓜子、麵包及四分之一片檸檬。

我們這些老人家有如一群小麻雀,嘰嘰喳喳,新鮮感百分百,忙著登上浮台,忙著照相,忙著發問,更忙著張口吸入這些新鮮海味配一口伏特加酒,笑容滿面,嘴角幾乎裂到耳根。

莫斯塔爾 有戰爭遣跡

波士尼亞(Bosnia)小鎮莫斯塔爾(Mostar)坐落在貧瘠山區一座幽新山谷中,仍然保持著奧斯曼時代的風情。境內有一座拱形美麗的石橋,橫跨內雷特瓦河,長29公尺、寬4公尺,兩頭各有一個石砌的橋頭堡,與岸邊懸岩相連。修建於1566年,是聯合國名列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十大最美麗的橋梁之一。

我們看到幾個年輕男孩,穿短褲、打赤膊,在橋上拿著幾面旗旌,互相推擠說笑,好像是討論誰先跳下去。導遊說從橋上跳入內雷特瓦河是年輕男子的傳統,由於此河水非常寒冷,而且高度少說也有40公尺,因此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舉動。

1968年開始,每年夏天在這裡舉行正式的跳水比賽,吸引不少世界各國的年輕人來此冒險過癮。

16湖國家公園 色彩繽紛

觀光客來到克羅埃西亞旅遊,最想參觀的地點是普萊維斯16湖國家公園(Plitvice Lakes),1979年被聯合國選為世界自然遺產。

普萊維斯16湖國家公園面積近300平方公里,大致分為上湖區及下湖區。上湖區有12個湖泊,石灰岩山谷有茂密山林及湧流瀑布。下湖區有4個湖泊,氣勢磅礡,附近植被以矮灌叢為主,其中最大的瀑布有78公尺高,這些石灰岩的溶蝕地形在清澈的湖泊瀑布中,反射出五彩繽紛的景象,而茂密蓊鬱的原始森林搭配湖畔風光,可見淺水中成群的鱒魚在清澈見底的溪流浮游,沿著棧道用雙腳步行數小時是遊覽的最佳方式。

我們運氣特佳,難得的晴空萬里,一團人高興萬分,兩小時的上湖區健行,一面談笑,一面照相,輕鬆完成。兩個半天的步道行走,看到這一連串大小不等的湖區,蜿轉曲折流經不同成分的峽谷,不同顏色的湖泊、高低大小不同的瀑布,倒掛的水簾在墨綠的森林裡,木棧道穿連各個湖面,與大自然結合為一體,行走在這16湖之中,眼見的各種色彩,耳聽忽起忽落的水聲,讓人不得不感嘆自然界的偉大。

斯洛維尼亞 古典秀麗

阿爾卑斯山南麓的斯洛維尼亞(Slovenia),地廣人稀,處處山丘、小湖、森林,牧場等,依賴旅遊事業是人民最重要的收入之一。首都盧比安納(Ljubljana)人口僅27萬,此城重要的名勝為飛龍橋(Dragon Bridge),橫跨在盧比安納河上,是1900年維也納藝術學會依照小恐龍的樣子設計,並非中國傳統的龍造型,橋上欄柵則掛滿年輕人定情的鎖。

我們抵達當天為周六,占地廣大的市集吸引當地居民及大量的觀光客,擠滿每一個攤位。盧比里亞納河上水中有划獨木舟比賽,有坐式和站式,有不同年齡組別,穿制服打領巾的男女童子軍在街頭,由老師帶領做繪畫、登城堡、划船、募捐等活動,顯得生氣蓬勃。

我們還發現一個可愛的金髮小男孩,泛桃紅的臉頰及微笑的嘴唇,表情靦腆。他坐在廣場噴水池前的台階上專注地彈手風琴,不停地演奏我們聽不懂的曲子,地面上的琴盒放有少許零錢及銅板。

我們這些媽媽、阿姨們注意到他,這位青少年沒有在家玩電動玩具,卻在大庭廣眾賣藝掙錢,值得鼓勵,所有團員皆慷慨解囊,不一會兒,琴盒內放滿一美元紙鈔。

布列德湖 如詩如畫

湖不在大,在於如詩如畫,在於四周的色彩襯托,雖然眼睛看到滿滿的事物,但「美、靜」兩字是布列德湖(Bled)的最佳詮釋。

布列德湖是阿爾卑斯山的冰蝕湖,海拔僅500公尺,湖四周有阿爾卑斯山的原始森林覆蓋,平靜水面不見機動船隻,無論晨昏從湖的任何角落都可看到如幻的倒影,不同時間的陽光以不同角度照射,使湖面的顏色隨時變化或綠或藍。

島上有一座聖母蒙召升天教堂,建於17世紀,是當地人結婚的首選,據說新郎需要抱著新娘爬99級階梯,新娘事前要用力節食,以免新郎累趴。

我們分乘兩艘手划木舟,到達湖中小島,碩壯的大漢划雙槳有如碧潭船家方式一模一樣,票價不斐。

兩艘船上的團員們互相較勁歌喉,最後連「兩隻老虎」、「造飛機」都唱出口。

札格瑞布 文化重鎮

克羅埃西亞的首都札格瑞布(Zagreb),是我們這一次旅遊中拜訪人口最多的都市(約70多萬)。巴洛克時期該城正好位於連接中歐到亞得里亞海的路線之間,因而成為商務中心。如今札格瑞布已是克羅埃西亞當代的文化、藝術、運動和學術重鎮,仍保有獨特的歷史色彩。

我們這兩周的行程,參觀的教堂不少於十個,其中最宏偉壯觀的就是此城建於13世紀的聖史蒂芬大教堂,歷經1880年地震重建成哥德式,兩個雙生尖塔高達105公尺,毫無疑問選為該城的地標。

相傳男人的領帶是從克羅埃西亞地區開始,女孩成年未婚,會在腰部圍一個三角巾;結婚後圍巾往頭頂移,成為頭巾;生孩子後,尤其是男孩從軍,此頭巾成為男孩頸部的領巾,是為了想念母親的愛意,將母親的圍巾帶在頸部出征,這是否成為男人領帶的起源呢?

Saturday, November 15, 2014

沙漠中的奇蹟 杜拜驚奇之旅

沙漠中的奇蹟 杜拜驚奇之

杜拜原本只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七個邦聯裏的一個小城,在1981年由薩伊德任國王後,運用出售石油賺來的錢,發展觀光、大興土木,短短25年間,由一個沙漠小城,發展成為中東的商業中心、觀光城、購物城,締造21世紀的傳奇。杜拜是一座商人之城,文化交匯的中心,也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 UAE)的第二大城市。從全世界最大的室內主題公園--法拉利世界、多處水上樂園、驚為天人的棕梠島、全世界最奢華的旅館--帆船飯店,以及超級摩天大樓--哈里發塔(杜拜塔)等。杜拜不斷創造出「沙漠中的奇蹟」,讓來此的旅人見證杜拜的獨特魅力。
創造多個世界第一
第一高塔:哈里發塔(Dubai Tower)
哈里發塔原名為杜拜塔,高828公尺,共有160層樓,約可容納 1 2000人。位於第124 層樓的At the top觀景台是全球最高的景觀台,最遠可遠眺80公里外的美景,是當今世界第一高樓與建築。塔內的其他設施如豪華公寓、服裝專賣店、游泳池、溫泉會所、高級個人商務套房一應俱全。值得一提的是,義大利時尚設計師喬治.亞曼尼(George Armani)在塔內建起了第一家酒店,也是亞曼尼酒店全球連鎖的旗艦店,內部所有的裝潢、家具設計全部遵循亞曼尼品牌的風格,讓許多熱愛亞曼尼品牌和設計的人來此入住朝拜
唯一七星級飯店:帆船飯店 (Jumeirah)
走進這個世界上最高級的飯店就似走進了阿拉丁的寶藏的洞穴中,豪華的非筆墨可言喻,觸目皆金,連門把、廁所的水管,甚至是一張便條紙,都有黃金。帆船酒店擁有獨特的帆船造型,不僅是一處迷人的地標,已儼然成為現代杜拜的象徵。酒店多次榮膺世界最豪華酒店殊榮。酒店擁有世界上最壯觀的勞斯萊斯車隊,客人可以乘坐專職司機駕駛的勞斯萊斯,或者乘坐直升機瀟灑直達酒店
最大人工島:棕櫚島 (Palm Islands)
是位於杜拜的兩座大型人工群島,分別為朱美拉(Palm Jumeirah)、傑貝勒阿裡(Palm Jebel Ali),每個島均呈棕櫚樹的形狀,再由一彎月形包圍,島上設置住宅區及度假區,建商以每棟住宅都有專屬私人海灘為主要賣點,吸引全球各地富商來此置產。佔地46公頃的亞特蘭蒂斯酒店(Atlantis the Palm)2008年於朱美拉島上正式開業,酒店特色之一的水族館,水容量超過11,000噸,棲息了多達65,000種海洋生物,容納了中東海洋固有的珍稀物種。飯店內還設有戶外水上樂園、沙灘等各娛樂設施
最大室內滑雪場 (Ski Dubai)
這個世界上氣候最炎熱的地區之一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又創了一項打破世界紀錄的計劃--全球室內最大的滑雪場,希望在一年四季皆熱的國度,靠「雪」來增強其觀光的吸引力。這個可供1,500人同時滑雪的場地,距離杜拜的海灘約5分鐘之遙。面積2.25萬平方米,相當於3個足球場,滑坡總長度為400米,用600噸白雪鋪設半米厚的雪地,室內氣溫為攝氏零下1度,夜晚降到攝氏零下9度,讓當地居民及熱帶地區來的觀光客也能在炎熱的地方從事冬季活動,享受雪花紛飛的情調。
購物天堂
稱杜拜為購物天堂絕非虛名。數十家風格迥異的現代化購物中心遍布杜拜,每家導購地圖上都標示有上百間珠寶飾品店、化妝品店、時裝店、古董店和藝術品店。產品獨特,琳琅滿目,值得遊客用淘寶的心情去慢慢搜尋。在這裏購物,不只享受免稅優惠,還可一次完整搜購來自世界各地的時尚名品。從巴黎的名貴時裝、義大利名師設計的皮具及手飾,到日本的高科技電子產品或充滿阿拉伯色彩的黃金珠寶,都可以以超平價買到。更妙的事,這裏的購物中心還可以議價,無論是多大的牌子都有討價還價的可能。為了刺激旅遊和消費,杜拜還在一年中安排了不同主題的購物時段。最著名的有每年12月的「杜拜購物嘉年華」(Dubai Shopping Festival)和6月的「杜拜夏日驚喜」(Dubai Summer Surprises)。除了以上的「全球之最」以外,來到杜拜更不要錯過以頂級跑車法拉利為主題的遊樂園,享受極速飆車快感;在沙漠中感受驚險與刺激的飆沙之旅;在綠洲中揮桿打高爾夫球;觀賞中東肚皮舞表演、享受阿拉伯美食等。
旅遊小貼士
中東國家多信奉伊斯蘭教,旅人來此應尊重並遵守當地習俗,以免發生誤解,影響旅程心情。*從社交禮儀上講,一般情況下男性不主動跟女性握手,應先等女性伸手以免尷尬。幾乎在所有阿拉伯國家都不能不經允許拍攝女性,尤其是戴面紗的女性,隨意拍攝還可能引起官司。另外一些敏感處所也不允許拍攝,拍攝前最好先弄清有關規定或諮詢當地人。*很多中國人喜歡主動碰杯敬酒,這在阿拉伯國家會被視為很不禮貌,因為伊斯蘭教禁止任何形式的碰杯或祝酒。以水或茶代酒也不可以。*回教清真寺等地,進入參觀時須著長褲及長袖T恤,並穿容易脫穿的輕便鞋為宜,基本上不歡迎非回教徒進入,特別是服裝暴露婦女。*購物:購置阿拉伯傳統服飾當紀念品時,應避免在公共場所隨意穿著。*在公共場合男女之間儘量不要擁抱、接吻,任何人都不能穿裸露肩膀的衣服,女性的裙子必須過膝。
2014旅遊專

Sunday, November 9, 2014

永遠的翡冷翠 = 佛羅倫斯

永遠的翡冷翠
by 伊犁
有情人生 伊犁
September 09, 2010 10:14 AM | 166 觀看次數 | 3 3 評論 | 2 2 評論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 文章連結

我一直想去翡冷翠,因為中學時讀過徐志摩寫的散文“翡冷翠的一夜”,這座城市的名字多富詩意。問起意大利朋友,英文譯音是佛羅倫斯,翡冷翠與原文更貼切。今年去遊意大利,點名要去此城與威尼斯。在友人瑪利亞的安排之下,上網租了一處翡冷翠城中的bed & breakfast 客 舍,六月中旬先到羅馬,坐火車才兩小時,下了火車拖著簡單行李,聽說這座城市不大,不用租計程車走二十分鐘,便會到河南邊的客舍。翡冷翠只有三十萬居民, 是一個中等城市,石頭鋪的馬路很狹窄,全是單程道,只讓一部車過。行人道更窄,容一人走,拖著行李顛簸上下地走,可不止二十分鐘。問了兩次路,便到了河 邊,在橋邊一看,好熟悉的景色,跟明信片上的一樣,這便是徐志摩看到的,更是十三世紀但丁與Beatrice相遇的橋頭,也是 Michelangelo構思David的靈感泉源,還是達文西,Botticelli等等多少翡冷翠藝術家的故鄉,心中湧上很幸福的感覺,人生多奇妙,多年的仰望,我終於也見到了它,古典優雅高貴,意大利文藝復興之都,那時的建築精華,經歷幾百年的風雨戰亂,如今展現眼前,這是多麼的難得。
阿諾河靜靜的河水,映照著對岸中世紀的建築物,統一的高度,和諧的外表,給人安詳寧靜,處變不驚的大度, 停格在十六世紀的巔峰。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代表,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城市,法國巴黎,英國倫敦,俄國莫斯科,美國紐約,意大利嘛,可是我覺得羅馬大而雜亂,不如翡冷翠,今後我想到意大利便會想起翡冷翠。
住 的客舍很幽靜,是一處私人住宅,除了每小時悠揚的鐘聲,幾乎聽不到車聲或市聲,一道厚厚的高牆,外面是狹窄的小馬路,裡頭有個庭院,花木茂盛,兩層的樓 房,浴室與廚房都現代。這才知道,古典的外表裡頭早已靜靜的滲入文明。除了頭一天,住下後每天都下雨,雨不大,有一點綿綿的感覺,早上帶著雨傘,推開高大 笨重的木門,憑著地圖指示,悠閒自在的走,跨過長長的一道橋,河上的景色常常不一樣。有時平靜如鏡,像湖倒映岸上的建築與天上的雲,有時渾黃的水急急的 流,有時清澈的河水如少女的眸子。
到意大利,每個城市都有它獨特的天主教堂,翡冷翠也不例外。最著名的 Piazza del Duomo的 教堂,建於十三四世紀,一共花了一百七十年,它除了賦予很崇高的宗教意識,對我們外人來講,是中世紀的建築與藝術結晶。教堂的內外全用大理石拼湊,幾何圖 案接駁得天衣無縫,各樣畫面利用不同顏色與形狀的大理石切割配合,美奐美倫,鬼斧神工。以謙虛崇敬的心仰頭觀看,驚嘆於人類無窮的想像力與不朽的創作。
到過的人都告訴我,雕塑要看Michelangelo的大衛像,油畫要看Botticelli的維納斯出海圖,我心想只要看到這兩件藝術品,我便心滿意足了。 早一天訂票,當天去不用排隊,佛羅倫斯學院的美術館裡,在走廊盡頭的圓拱頂下,圍著一群人,David高高地站著,我們走近時不得不抬起頭,以仰望天神的心態。他,全身裸露,有少年的修長單純, 給人一種不可侵犯,也絕不胡思亂想,苗條健美,增之一分太胖,減之一分太瘦,每一寸每一尺都完美配合,每一塊肌肉,每一條筋骨,甚至手背上的血脈,腳上的筋都那麽勻稱,如完美的天神,Michelangelo在雕刻David時前後花了五年,這巨像高517公分,他代表當時佛羅倫斯共和國的美德與自由精神, 藝術家把自己的靈魂與抱負,對藝術的修養與情操,全都灌輸給David。他捲曲的濃髪蓬鬆,英俊年輕的臉飽滿,鼻子筆挺,皺著眉頭看著遠方,眼睛深邃 ,嘴唇緊閉,似在沉思,形象包含力量,理想,抱負,他是猶太人的王,背負著全族的前途,多沉重的包袱。看完David後,走出美術館,有一種恍然如從天上掉到地下的感覺,再看其他的雕像都覺得平淡無味了。
如果不來翡冷翠,還不知Botticelli,他是十五世紀的翡冷翠畫家,當時Medici家族是翡城的統治階級,Botticelli是受僱的宮廷畫家,他的作品多樣化,有畫人像,畫宗教的,而目前在Uffizi博物館裡珍藏的鎮寶之作是他的兩幅名畫:春與維納斯的誕生。Uffizzi博物館是Medici家族數百年的藝術收藏,是歐洲極為盛名的博物館。Botticelli的 這兩幅畫,對我這個門外漢來說,只能用一個“美”字來形容,他畫的維納斯與其他天神,都是絕世美女,衣裙飄逸,柔軟如絲透明如蟬翼,她們如真似幻,美艷絕 倫,畫面上繁花如氈,艷而不俗,是想像中的仙境,讓人不知不覺的忘我,尤其是站在荷葉型的雪白貝殼上的維納斯,如出水芙蓉,身材修長苗條,金髮隨風飄飛, 有一股不吃人間煙火的純真。看完這兩幅畫後,其他的畫也就黯然失色了。


Read more: 世界部落格(WJBlog)

紐西蘭北島--哈比人的桃花源 by 張純瑛

紐西蘭北島--哈比人的桃花源
文、圖/張純瑛
September 12, 2010 05:58 AM | 137 觀看次數 | 1 1 評論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抵達紐西蘭的第一個早上,小巴來旅館接我們前往奧克蘭觀光。車子在郊區左拐右彎,一棟棟獨門獨院樸素小巧的房舍宛如美國小鎮風貌。當我正納悶紐西蘭第一大 都會何以如此平凡,車子爬上小丘,幹粗葉茂的樹木錯落四布,彼此保持適當距離,近而不緊,呈現疏朗開闊的格局,然而各自撒下的大片綠蔭相互銜接,倒也構成 幽婉清涼的森林景象。更教人眼睛一亮的,是山坡上三五成群的白色綿羊低頭吃草,宛如綠地上開出朵朵大百合。早起的人們在林間晨跑,享受星期日的悠閒。那一 刻,我知道隨後幾日的紐西蘭之旅不會令我失望,第一大城能有如此靜美祥寧的景致,何況人煙罕至的偏遠僻鄉?
這 片森林綠坡,是「奧克蘭之父」康貝爾(John Logan Campbell 1817-1912)於1901年捐出私地成立的Cornwall公園。山頂的獨樹崗(One Tree Hill)埋葬康貝爾。墳上豎立一座埃及式方尖碑,前面的毛利戰士銅像,乃是遵康貝爾遺囑向原住民毛利人致敬。
蔚藍海面 白帆如星
林 木幽靜讓遠客初度臣服於奧克蘭的秀色,堡壘觀景點(Bastion Point Lookout)則以蔚藍海景,再度贏得遠客的衷心禮讚。崗上一無遮蔽的大片草坡為遊人提供居高臨下的視野。從左側奧克蘭高樓破空的都會景觀,視線往右挪 轉,如小鳥出籠奔向海闊天空,大小島嶼是悠然停棲的落腳點。島嶼安穩不動,對照海上白色風帆和穹蒼浮雲的移動,形成動靜皆宜的一幅天地大銀幕鉅片。
腳下的Hauraki灣 和Waitemata 港一覽無遺,難怪早年為政府徵用做為軍事瞭望台。當地還有一座繁花簇擁噴泉的花園,紀念第一位工黨總理Michael Joseph Savage(1872 -1940) 。
奧克蘭雅稱「帆城」(City of Sails),海港總見白帆星羅棋佈。居民擁有休閒船隻的比例為全球之冠,平均每三戶人家即有一艘遊艇或帆船。2000年和2003年美國盃帆船賽即在奧克蘭海域舉行,衛冕隊都是紐西蘭。
紐西蘭分為南北兩大島。奧克蘭位於北島最狹窄的中央位置,左依塔斯曼海,右傍太平洋。海與洋距離之近,幾乎聲氣相通。東南與西北皆有山脊伸展。火山地帶塑造的島嶼,湖泊,山峰,使奧克蘭佳景處處。如果在奧克蘭待的久,這些島嶼不啻浮生消閒的好去處。
人 口133萬的奧克蘭,山海美景與城中綠地輕易入目,沖淡都會的緊迫壓力,經常被國際機構選入最適合居住的前十名城市內。2009年美舍(Mercer)居 住品質調查, 評定奧克蘭環境之佳,排名全球第四位,次於維也納,蘇黎士,和日內瓦;但是奧克蘭的物價,遠比前列都會廉宜得多。
毛利文化 受到尊重
奧克蘭博物館中的毛利文物典藏,是這個城市給我們的第三個驚喜。
紐西蘭原名Aotearoa,屬於大洋洲。多年前曾經在夏威夷的波里尼西亞文化中心觀賞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歌舞表演,當時只覺得他們與其他大洋洲的原住民一樣喜愛歌舞.樂天知足,但沒有文字也無先進文明。
然 而,奧克蘭博物館陳列的毛利人雕刻令我眼界大開。他們的殿堂色彩華麗 , 內外牆和柱子上盤錯著線條繁複的雕塑和彩繪。戰船只是加長數倍的獨木舟,結構簡單,但船身滿布暗紅色的雕塑,高翹指空的船尾則是黑色縷空雕花,像晚禮服的 蕾絲花邊,將戰船的征伐戾氣消弭殆盡,脫胎為高華精緻的藝術品。許多雕像造型拙趣,帶著卡通人物的誇張俏皮,但做工細膩並不馬虎。我們流連毛利人的雕塑世 界,驚讚連連。
根據考證,波里尼西亞人可能於西元一世紀即開始坐獨木舟來到紐西蘭,13世紀浮海而至的人數更多。他們分為不 同族,建立的文化通稱毛利(Maori) 。1642年,荷蘭探險家塔斯曼( Abel Janszoon Tasman 1603-1659) 和其團隊,是文獻記載第一批來此的西方人。英國探險家庫克(James Cook 1728-1779) 於1769年到達紐西蘭,且繪下整個海岸地圖。介於澳洲和紐西蘭間的海即稱塔斯曼,而紐西蘭最高的山峰則以庫克定名。
爾後,歐洲乃至北美補鯨船與商船陸續造訪,傳教士和墾殖者亦接踵而至。西方人帶來基督教文明、羊隻及馬鈴薯等外來動植物,販售的槍枝則在19世紀初葉引起土著部落間的連年火併。不同國籍的歐洲人之間,亦為擴張勢力範圍彼此傾軋。英國搶先於1832年指派官員前來統轄殖民。
1840年,北島的一些毛利部族酋長迫於情勢,和白人簽下Waitangi條約,同意讓英國派來的總督治理,交換條件是他們可保留土地擁有權。可笑的是,這份條約英文和毛利語的內容竟然大相逕庭,各說各話的背後顯現毛利人在西方殖民主義船堅砲利下不得不低頭的辛酸。
然 而,比起澳洲和南北美洲的原住民,毛利人目前獲得的尊重足為其他國家典範。他們原有語言無文字,後以英文拼音將口語轉為文字。紐西蘭政府尊毛利文與英文同 為官方語文,公眾場合的文字說明常常雙語並列,而且將毛利文置於前。紐西蘭也有毛利語電視台。比起那些毫無聲息,彷彿自人間蒸發的其他國家原住民,毛利人 受到的尊重,充分反映紐西蘭78%的白人對15%毛利人的禮遇和可敬的自省胸襟。
紐西蘭近年對亞洲人大開移民之門,其中以韓國人最多,華人也不少,亞州餐館豐富了食肆的多元性。
螢火洞 似歌劇魅影
由奧克蘭若想做北島兩日遊,可往北沿岸賞海景,或南走觀螢火蟲洞與地熱奇景。我們因在北島僅逗留三天,只能二選一挑了後者。
咸謂紐西蘭北島風光不及南島險峻壯麗;其實若非珠玉在前,北島的湖山牧野也自有其動人風韻。電影〈魔戒三部曲〉讓世人驚豔紐西蘭河山殊美,如果說南島提供正邪雙方為魔戒纏戰不休的詭異險境,北島則體現故事中哈比族恬靜無憂的洞天福地。
自 奧克蘭前往懷托摩螢火洞(Waitomo Glowworm Cave)車程約兩小時半,經過一大段山路。山脈迤邐如無盡長帶但不奇險,五月深秋時分,滿山猶翠色照眼。山腳下的草原,白色羊群一路相陪道旁。往往方圓 數里不見人家,唯有羊群。因為紐西蘭得天獨厚,沒有狼熊蛇等食肉野獸,木柵只是為了防阻羊群走失。主人放任羊兒遠離眼前,風雨陰晴日夜曝露天幕之下,令來 自都會的旅人真想搬遷來此,做一個清靜無為的羊主人,過悠閒無爭的人生。
懷托摩地區有眾多石灰岩洞, 以紐西蘭種螢火蟲出名的懷托摩洞最著名。毛利語的懷托摩意為穿過洞穴的水道。遊客入穴後步行20分鐘左右,走道兩旁鐘乳石參差競秀,看過可舉行音樂會的岩 洞大廳,再坐上小船,由導遊拉著頭頂的繩索緩緩前進。導遊事先要求我們不可出聲和攝影,全然靜寂的黑暗中,猶如置身〈歌劇魅影〉裡的巴黎地下水道;不同的 是,頭上滿布繁星,彷彿在天高氣爽的曠野裡仰望穹蒼。而這些「群星」,實是成千上萬的螢火蟲,牠們垂下黏如蜘蛛絲的一條條絲線,捕捉穴內昆蟲,熠熠發光有 吸引異性的功能。
火山地帶 殊異奇景
北島位於火山地帶,有眾多火山爆發後形成的湖泊。面積616平方公里的紐西蘭第一大湖陶波(Lake Taupo),乃北島觀光勝地。夏季浩淼湖面和週遭山林步道是戶外活動的樂園,可惜我們於深秋路過,又未到冬日滑雪季節,傍湖小鎮冷清如蕭瑟秋風。
隨 後的湖卡瀑布(Huka Falls)補償了我們的遺憾。紐西蘭最長的懷卡多河(Waikato River)突破陶波湖東北角而出。當寬闊的河道進入峽谷時,水流遭擠壓而湍急,爭先恐後推擠狂奔,發出暴怒吼聲,直到落巖而下平廣河面,始復歸靜緩。沿 著峽谷上端的步道去看湖卡瀑布,一路聽到底下奔流如戰鼓擂鳴;然而萬馬奔騰嘶嘯的湖卡瀑布,竟呈現如雨洗天空般澄澈,幾乎透明的靛青色,毫無挾沙帶泥的渾 濁。它不寬不高,卻是我見過顏色最優雅的瀑布。
往羅托露亞城(Rotorua)的路上,開始見到一團團仙境似的縹緲雲煙冉冉 上昇,頗具詩意,誰知壞雞蛋的惡臭隨之入鼻,原來這是當地著名的硫磺地熱,最大的一處地熱池上建有發電廠。羅托露亞還有建在湖畔的大規模溫泉澡堂。毛利文 化村的熱泥漿和天然地熱噴泉也是觀光景點,但論規模大小與形式多樣,都遠不及美國黃石公園。有趣的是,站在城中高處,能見到地熱白煙這兒那兒裊裊盤旋,正 是某些人家的後院呢!
★旅遊小貼士:
1.遊奧克蘭搭乘市內觀光巴士(Explorer Bus)是很方便便宜的選擇。票價約25美元,包括小巴至若干地區的旅館免費接送乘客到城中巴士起站,也可享博物館門票的折扣價。唯一缺點是秋冬淡季(4 月中到10月中)旅客不多,每小時只開一班,不去伊甸山等某些觀光景點。
2.紐西蘭人沒有收小費的習俗。我們初坐觀光小巴給司機10美元小費,他還驚訝拒收。餐館用餐也不必給小費。但若參加華人辦的旅遊團,則明訂每日需付若干小費。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

《旅遊》阿拉斯加 捕魚趣

仲夏之際,老妻、我及友人組隊前往阿拉斯加。此行一方面是釣魚,另外也北行到北極圈之內觀賞。這雖是我第三度遊覽阿拉斯加,所見多新穎,不虛此行。

三文魚 滿溪暢游

我們一行六人分別由各地飛往安克拉治(Anchorage),於夜間陸續抵達。次晨我們租了一輛Suburban,北上向費爾班克斯(Fairbanks)而駛。這一程有360英里,基本上都是對開的公路,有幾處路況較差,還碰到修路停車,著實走了七、八個鐘頭。

這一路少見人煙,路旁長滿粉紅的野花,望眼盡是杉樹覆蓋的山巒,一片青蔥遠及天邊。屢過溪澗,我們在一條小溪旁的小店停車休息,只見溪水清晰,三文魚滿溪暢游。

溪中站立著幾位垂釣者,耐心地等候大魚上鉤。我們經過迪納利國家公園(Denali National Park),那一帶山巒壯觀,只惜雲霧瀰漫,沒能見到幾十英里外的北美最高峰麥金利峰(Mount McKinley)。

費爾班克斯 歷經起伏

約下午六點,我們抵達費爾班克斯。這是阿拉斯加的第二大城,Chena河蜿蜒流過市中心,整個城市十分清爽,沒有任何喧囂,我們住在離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不遠的一處度假村。這裡是阿拉斯加大學最早的校址,後發展出另外在安克拉治及朱諾(Juneau)的兩處分校,共有3萬多名學生,學術、研究水平都甚佳。

我們在學校附近吃了一頓日式的鐵板燒,也許是趕了大半天的路,大家都覺得這家餐館做的口味不同凡響。

費爾班克斯的興起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原來在1901年,有位商人E.T. Barnette駕著小輪船沿Yukon河的支流Chena河航行,不幸到了如今費爾班克斯所在的地方擱淺,無法繼續航行。他索性棄船,將貨物搬上岸,在荒野中開了個店,提供伙食給偶爾來此的捕獸者與探礦者。

沒幾年後,阿拉斯加發現金礦,大批的淘金者來到此地,搭帳篷而居,此處成為一個「帳篷城(tent city)」, Barnette先生賺了不少錢,成為巨富。

到了1908年,淘金熱達到最盛之時,費爾班克斯人口高達1萬8500人。但好景不長,淘金形勢急速下跌,1920年時,此地只剩下1100人。直到珍珠港事件發生,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侵占了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lands)中的幾個前緣島嶼,美國開始在阿拉斯加建立了龐大的軍事基地,費爾班克斯經濟得以復甦,居民又逐漸增加。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宏偉的阿拉斯加油管(The Trans-Alaska Pipeline)開始施工,費爾班克斯成為建築該管道的中樞地點,大批的工程、商務人員湧進該城,這裡的人口遽然暴增,呈現有史以來最繁華的光景。

阿拉斯加油管 很先進

阿拉斯加8月初的白晝很長,下午10時多天還沒黑,第二天凌晨4時許天又亮了。我們一早7時就出發,前往北極圈。一出費爾班克斯,就在路邊見到阿拉斯加油管。百聞不如一見,這個油管的口徑大到48英寸,由阿拉斯加北海岸的Prudhoe Bay油田起到南海岸Valdez港,全長為800英里。

因為越過的大地、山巒,許多地方的永凍層較淺,如果將管道埋在土中,將造成凍土溶化,地基與管道下陷、變形。為了保持地基與管道的穩固,全程一半的管道均架空在地表之上。

另外,由於輸送的油溫度高達華氏200度,為了防止管道支架導熱造成凍土溶化,支架用當時非常先進的熱管以便散熱。這些支架高幾十英尺,大部分埋在地底,其中充滿二氧化碳作為冷媒,由底部吸熱,對流到頂部用葉片散熱到空間。

Prudhoe Bay油田是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於1968年3月發現。其總含油量估計為250億桶,為美國最大的油田,現主要為BP、ExxonMobil及ConocoPhillips三家石油公司經營。其後在北阿拉斯加又陸續發現一些中小型衛星油田。

1973年正逢中東產油國家限產,造成全球石油價格暴漲。Alyeska Pipeline Service Company遂於1974年開始建造阿拉斯加油管。經過兩年多的工作,花費80億美金,管道於1977年完工。當年即開始試產,到年底即達到計畫的輸送量,這條管道最高的輸送量曾達到每天220萬桶。

我們這一整天幾乎都沿著管道而行,這管道爬山、涉水,有似一條巨蟒,曲折地攀伏在地上,但也有許多段落是埋於地底,可謂「時起時落」,主要看該地段的凍土情況。

管道大多是沿著公路,也有一些部分離開公路不遠,幾乎都是荒無人煙,偶有幾處基地,提供食宿。

在荒涼的管道旁,我們見到幾間房屋及院落,想來當年建築管道時此處十分興隆,如今已空無一人。據導遊說,這些房子早已出售,但好多年來無人問津。

親見阿拉斯加油管,才知道其工程之宏偉、技術之先進、環境之艱巨及風貌之不凡,這真是人類文明的一大奇觀。

北極圈 大開眼界

我們北上的公路為Dalton Highway,這是在修建阿拉斯加油管及其後營運中,石油公司為Prudhoe Bay產油業務所需而建造的公路,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放民用。但我們一路的確沒見到幾部車輛,頗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感。

沿路均為長滿杉樹的山巒。因為基本上在地表之下四英寸即為凍土,樹根無法生長太深,是以這些杉木都不能長高,也不可為「成材之木」。另外因凍土,路基不易保養,有許多部分是石子路,但也有局部鋪柏油的路面。

我們經過Yukon河,這是一條十分寬闊的大河,淵源流長,由加拿大發源向西流到Bering Sea,也是淘金年代的主要航道。我們在河邊遊覽,見到阿拉斯加油管順大橋過河,十分壯觀。

250英里的路程走了五個多小時,終於進入了北極圈。所謂北極圈是指北緯66° 33′ 44〃(或 66.5622°)以北的地方,是北寒帶與北溫帶的分界線。我們大家爭著攝影留念,那附近有一處被稱作指頭山(Finger Mountain),乃是一塊岩石群,其中正好有一個岩石突出如指頭。在萬綠樹木中獨有這一座岩丘,也別具風味。

我們原道而回,途中遇著大雨,可見阿拉斯加得雨水而青蔥。夜分,回到費爾班克斯。

前進荷馬 釣大比目魚

一大早我們就上路,要從費爾班克斯趕到荷馬(Homer),這一程約有580英里,路況有好有壞,天氣也時雨時晴。所幸我們數人輪流駕駛,不覺勞累。

途中我們見到樹叢裡的母熊盯著坐在路旁的兩隻初生的小黑熊。其中一隻還不到一英尺長,就像孩子的玩具一般,十分可愛。

荷馬位於基奈(Kenai)半島的南端,被稱作「路的盡頭」、「海濱廣闊的小村」。但最重要的,乃是以「世界釣大比目魚之都」著稱,這當然也是我們來此最重要的目的。

我們住的度假村滿園鮮花,面對海灣及對岸的山巒與冰川,風景怡人。海灣內有一個延伸到海中7.2公里長、稱為Homer Spit的岬角。那裡的碼頭停泊了幾百艘大大小小的船隻,還有許多商店、餐館及出海釣魚的公司,是荷馬最吸引遊客的地方。

岬角邊有許多遊客露營、垂釣,其中有一個被稱為Fishing Hole的人工小海灣,許多人在那釣魚,只見三文魚不斷飛躍,但很少上鉤。原來這些魚在產卵、交配,顧不上進食吃餌了。

我們花了一天去釣三文魚。一大早六點多鐘就趕到碼頭,船長駕的是自己的船,內艙可容六個乘客,也就是六個釣魚客。離開港口後,小艇在大海中急駛,大約走了一個多小時,船長停船下錨。替大家綁上五、六英寸的鯡魚做餌,教大家將線放到約30英尺深。很快三文魚就紛紛上鉤,都是約30英寸長的。

當天風平浪靜,雖然那裡水深有180英尺,但三文魚都在30英尺或更淺的水中活動。顯然船長是識途老馬,在汪洋大海中找到最好的地方,大魚得以頻頻上鉤。本來計畫一天的行程,因為全船的釣魚客在短短一、兩小時就都釣到限量,大家就滿載而歸了。

阿拉斯加釣魚的規則因地而異,譬如在蘇厄德(Seward),每人每天限釣六條三文魚;而在荷馬,每人每天只能釣三條。另外,釣King Salmon的限量,也因地因時而異。

我們有兩天出海去釣大比目魚。第一次天氣很好,海上風平浪靜。我們在海上航行了約一個半小時,在大海中找到一塊窪陷,水深有200英尺。船長停船下錨,替大家裝上八爪魚、大鯡魚或其他捕獲的新鮮魚做餌,鉛錘就有一磅半重。

大家把線一直放到200尺深的海底,然後提升兩、三尺,沒多久,大比目魚就紛紛上鉤。但拉起來非常吃力,一來是魚重都是十幾或幾十磅,而且要從200尺的水底拉上來,費時費力,回家後手臂痠痛了好幾天。

阿拉斯加的大比目魚屬於Pacific Halibut,在600到1500英尺水深處產卵,當初生幼苗時,有一隻眼睛移到上方,是以兩眼朝上。幼苗被海潮帶到近海的淺水區,在那裡生活兩、三年後再游到深水區,一般在海底活動,最後在深水產卵、交配。

這裡的規則是每人每天可拿兩條,一條是小於29英寸,另一條超過29英寸。大約兩小時後,大家都達到限度。

另外還釣到些鱈魚(Cod)、 鯊魚、Sculpins及Skates,但這些魚大多被丟回海裡,僅留了少量鱈魚,還有的小鱈魚切來做魚餌。下午1時,我們就回到港口。

但第二次,也就是最後一天,天氣不太好,烏雲滿布。船走了約半小時,船長找到一個較近的海域,水深達180英尺,大家開始垂釣。 當時海上風浪不小,船搖晃得很厲害,我們還見到附近海上鯨魚騰躍,浪花激起。天氣雖不理想,但大家還是幾乎釣到限度,時近中午就滿載而歸了。

據悉,當天較晚出海的遊客都沒能釣到太多的魚。可見天候乃是釣魚好壞的最重要因素。我們十分幸運,三天時光大家釣了300、400磅魚,可謂不虛此行。所獲鮮魚,經真空包裝、冷凍後用行李托運,抵家時猶冰凍完好。

雨中遊冰川 仍壯觀

這幾天遠望高山、冰川重重,當我們由荷馬返回安克拉治的路途中,進入分道,到了Portage冰川的進口處。這個冰川海拔很低,距安克拉治僅50英里,是世界上少有的容易到達、攀登的冰川。

只可惜當我們抵達時,正逢傾盆大雨,不便下車步行登冰川,只得在雨中遙望,並見雨中山洪,無數瀑布沿山傾瀉,壯觀美麗。

Saturday, November 8, 2014

旅遊》探挪威 覽峽灣奇景

旅遊》探挪威 覽峽灣奇景

整個挪威地圖就像是一個頭朝下的蝌蚪,我們去的地方是蝌蚪的頭。放大這部分的地圖,完全就像一個人的大腦解剖圖,彎彎曲曲的布滿腦紋和血管,而這些就是大大小小的峽灣。

利勒哈默爾 跳雪台吸睛

蓋朗厄爾峽灣是挪威四大著名峽灣之一,在前往蓋朗厄爾半路上的利勒哈默爾小鎮(Lillehammer),是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途經挪威最大的米約薩湖,隔著湖就看到這個小鎮的象徵物,一個巨大的跳雪台,坐落在小鎮的後山坡。

作為1994年冬季奧運會舉辦地,這個跳雪台無疑成了旅遊熱點。看似不高的跳雪台,要爬到頂端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是一旦到了頂端,俯瞰米約薩湖和利勒哈默爾小鎮,就成了一個很好的獎賞。運氣好的話,可以在那兒看到訓練的運動員,順著軌道從頂部飛馳而下,然後一個騰空像飛鳥似的滑翔在半空中,再漂亮地切入人造草皮的滑坡而落地。

精靈之路 好多髮夾彎

第二天,我們特意選擇了一條遠路,E6公路接E136公路,北上到靠近Andalsnes的地方再沿63號國家公路折回南下,為的就是一睹精靈之路(Trollstigen)的丰釆。精靈之路建於1936年,其實就是63號公路從Andalsnes到Valldal的那一段。

精靈之路共有11個髮夾彎,用髮夾來形容那180度的大轉彎是再貼切不過的了。每一個髮夾彎都有自己的名字,以紀念建造者。經過這些髮夾彎,高度可以直接上升850米。

結束精靈之路,沿著63號公路南下至Valldal,那裡有擺渡船,人車一起上,到對岸的Eidsdal。在挪威,由於太多的峽灣與河流,人車擺渡如同過橋,開始還有些擔心如何找擺渡船和時間表,其實只要在GPS上設好下一個目標,它自動會引導你去擺渡的地方。

蓋朗厄爾 必訪觀景台

沒開多久,就到達了我們此行的第一個峽灣——蓋朗厄爾峽灣。在進入峽灣之前,先來到了峽灣的第一個觀景台,從這620米的高台往下看,峽灣的美麗風景盡收眼底,一艘遊輪正在緩緩駛出峽灣,在深綠色海水中劈波而行,兩旁拉拽出一條白色的尾線。從觀景台出來,又是一個「之」字形的公路,從山頂迂迴著轉入山腳下的村落。

這條公路便是有名的「老鷹之路」(Ornesvegen)。老鷹之路也是11個髮夾彎,傳說中每年在髮夾彎的最高點,會有老鷹築巢,以此得其名。

次日,搶在大量遊客上山去觀景台前,我們即刻驅車前往小鎮後面的山上,登上另一個更高的觀景台Flydalsjuvet。只見一條玉帶似的白雲繚繞在山腰,巨大的白色遊輪此刻像是家中洗臉盆中的幾個小玩具。偌大的峽灣如同一個舞台中心,而群山環抱像極了看台,青山白雲和遊客們都在欣賞舞池中的幾個白色的舞女。

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張明信片,一個俊男扶著一輛自行車站在懸崖的邊緣,身子前傾,頭往下探望。來挪威之前就知道有這個地方,一直思忖著這是在哪兒拍的。

經過一番福爾摩斯般的探查,拍攝角度的對比,終於被我找到。那種興奮無可名狀,趕快讓同伴擺好動作,我去另一端拍攝。

這個地方被稱為繼挪威有名的「布道石」、「奇蹟石」、「惡魔之舌」後的第四塊名石「蓋朗厄爾石」,也有人稱其為「鷹嘴石」,在這裡拍攝和被拍攝者所處的地方,看起來都很險峻。

玩夠了,依依不捨的離開了觀景台和峽灣。繼續一路迂迴地爬高,其實那裡的路也類似於精靈之路和老鷹之路,一路之字攀爬。

挪威很多的盤山路都是這樣,只是前二者從遠處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線條,而其他很多路則是隱於樹林和山脊中。精靈之路可以鳥瞰,而老鷹之路可以仰視,所以他們比較有名。

奧登湖 冰川 不容錯過

沿著15號公路西行,到達小鎮Stryn,鎮上有Kiwi和Coop等超市,我們在那兒補充了一些食物。過了該鎮就往西南的Loen和Olden的方向開,因為那裡有挪威最美的奧登湖(Olden),以及湖南面的Briksdalsbreen冰川。

看奧登湖和冰川不順路,但必須得去。融化的冰水攜帶著細微岩粉所造成的藍綠色湖水,特別的吸引眼球,用天上掉下來的一顆翡翠來形容再確切不過。湖的周圍是毛茸茸的青草地,周圍山坡環繞,遠處呈三角形的山坳里托著巨大的冰川,倒映在湖水裡。

松恩峽灣 世界第二長

松恩峽灣是世界上第二長的峽灣,有204公里,峽灣邊上的最高峰達2405米。松恩峽灣的主要看點是其兩條支灣:艾於蘭支灣和納柔依支灣。後者和蓋朗厄爾峽灣一樣,被列為世界遺產。這兩條支灣差不多在松恩峽灣的尾部,呈一個倒寫著的「V」字。在峽灣的盡頭分別有小鎮法洛姆(Flam)和居德旺恩(Gudvangen),而艾於蘭小鎮是位於艾於蘭峽灣中間部位。

我們下一個目標是法洛姆,這個鎮很熱鬧,因為每天都有大遊輪在這兒停靠,據說每年到此觀光的人數達50萬。鎮裡有一個觀光車站,觀光列車從Flam開到Myrdal,可以爬升865米,被稱為挪威最偉大的工程奇蹟。沿途風景秀麗,但價格不菲。

不過,沿著鐵路線還有一條小路可以自駕,幾乎與鐵路平行,沿途綠色植被很好,但山路崎嶇,好在車輛不多,一路只是祈禱對方不要有車過來。有一次兩車相交,雙方的反光鏡幾乎要握手了。

卑爾根 觀光行程多

我們接著按原計畫前往挪威第二大城市卑爾根(Bergen),根據介紹,這裡有幾個地方值得一遊:

1.瓦根港(Vagen)附近的老城區布呂根(Bryggen)。

2.坐纜車上佛洛陽(Floyen)山俯瞰整個卑爾根。

3.布呂根附近的漁市場,東西新鮮,可以堂吃,也可以帶走。

4.格里格音樂大廳(Grieghallen)。

由於時間緊迫,我們只去了前三個地方。順便提一下,我們那天去的時候陽光特好,布呂根五顏六色的房子歪歪斜斜的很有特點,只是纜車上山後,下面的瓦根港口看上去是逆光的。聽說卑爾根一年365天有275天是在下雨,看來我們的運氣不錯。

回程的路上,大家玩起了猜測遊戲。因為在過來的時候,一路上感覺通過了無數的隧道,在E16上,那一小時的路程裡到底經過了多少隧道呢?猜測的數字從20到25不等,結果是一共有33個隧道。隧道長度從上百米到幾公里長,挪威的隧道之多,令人乍舌。

哈當厄爾峽灣我們只是沿途欣賞,沒有臨灣而住。這是世界上第三長的峽灣,179公里長,最深處超過850米。它的最後一段有點像阿拉伯數字「7」,或者英文字母「T」。

哈當厄爾峽灣的兩岸相對來說,高山的坡度略為平緩。當地又以挪威的果園著稱,由於峽灣的特定氣候,夏天日照非常持久,可以少用農藥,使其水果享譽整個世界。一路上可以一直看到無人看管的水果攤,自己放錢拿貨,很方便。

哈當厄爾峽灣的盡頭就是小鎮沃達(Odda),在小鎮靠海的棧道上一邊看美景,一邊吃午餐。

挪威大概是世界上瀑布最多的國家,出了沃達不久,有一個很特別的瀑布,值得一看。這個瀑布的名字是Latefossen,兩股不同來源的巨流從165米的高處沖瀉而下,到了底部又「合二為一」,直往公路橋沖去!真有點兒擔心這6孔的公路橋能撐住多久。

呂瑟峽灣 攀布道石

攀登挪威有名的三大石之一的布道石(Preikstolen),是我們這次旅遊的重頭戲之一。呂瑟峽灣的出名,皆因那塊聳立在海平面604米高懸崖的布道石。

布道石懸崖兀立於呂瑟峽灣靠近Forsand的地方,遠遠看去這塊巨岩如刀劈斧砍,垂直上升,直入雲霄。它的頂部面積為25米見方,即約625平方米。

布道石的形成才1萬年左右,之所以會這樣方方正正,稜角分明,是因為這塊大岩石剛好有裂縫,冰川的凍水將這些裂縫長年累月的滲透擴大,最後整體滑落。

前一晚同去的朋友和前台的小姐聊天,獲知第二天中午開始,布道石地區有雨,當即決定第二天一大早6點半全員吃早飯,盡早出發。旅館的早餐非常好,我們都盡量塞飽,吃撐為止。

事實證明,提早出發這一決定是英明的。從斯塔萬格去布道石還要經過那半小時的輪渡回到Tau。上岸後只要循著Rv13公路及咖啡色布道石的路牌走就可以了。開車大約半小時。到了停車場,先上廁所,來回五個多小時,別指望山上有任何小賣部或者廁所。停車場是出來時付費,插入信用卡後就自動付費,開啟欄杆,很方便。

上山時我們赤手空拳,背一個輕型的雙肩包,放有足夠的水和少量食物。高幫的旅遊鞋,雨衣看來是必須的,五個小時上下,很難保證不下雨:山上風大,傘是無用的。登高會出汗,但到了頂上還是需要有沖鋒衫之類的衣服,擋風擋雨。從停車場到頂部3.8公里,爬高330多米。
莫道人行早,更有早行人。行至一半就已經看到下山的人了,難道他們是上去看日出?我問了一個下山的人「上面天氣如何?」得到的回答是風巨大。一路上除了有幾段木棧道和斜坡外,其他的只能說是貌似像路。

大石頭凌亂的堆在那兒,每隔一小段就可看到一個紅漆的「T」字標在石頭上或樹上,指引前進的方向。

我們從早上8時45分開始往上走,到了10點30分登頂。登頂之前越過一個光脊的岩石小坡,就差那麼一小段,剛才還風平浪靜,可一到頂部卻是飛沙走石,此生還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強勁的疾風。

狂風連續不斷颳來,真有把人吹下萬丈深淵之勢。從小只聽說12級颱風風力最大,那這就是12級的風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可以說上來的人都被颶風震懾住了。再膽大的人初到頂部也一定會膽戰心驚,大家只能先靠近山壁坐著、趴著,慢慢適應後,才緩緩地朝著懸崖邊緣挪動,但我們都成功了。

站在604米的懸崖邊緣,高屋建瓴的欣賞呂瑟峽灣,那種感覺真是酷斃了!大家都興奮得似乎回到了童年時代,作出了各種奇怪的動作,讓其他人拍照,為的就是留下這興奮的一刻!

能想像嗎?照片中獨自一人站在懸崖邊舉雙手拍照的時候,恰恰是風最大的一刻!在所有人都到山壁旁去躲風的時候,你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頑強的意志,才能贏得獨占山頭的驕傲。

九天的挪威旅遊結束,一句話,滿載而歸!


精靈之路有11個髮夾彎

在老鷹之路頂端的觀景台上俯瞰蓋朗厄爾峽灣和小鎮,十分壯觀

白雲繚繞,群山環抱,峽灣中的巨大白色遊輪都像是洗臉盆裡的小玩具

遊輪緩緩駛出峽灣,在深綠色海水中劈波而行,兩旁拉拽出一條白色的尾線

蓋朗厄爾石是挪威的名石,有人稱其為「鷹嘴石

用天上掉下來的一顆翡翠來形容奧登湖,再確切不過

艾於蘭峽灣風景秀麗

站在懸崖邊緣欣賞呂瑟峽灣,那種感覺真是酷斃了!

600多平方米的布道石,每年有近20萬人登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