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8, 2015

精讀和泛讀

精讀和泛讀

大陸高校的英語專業,聽、說、讀、寫、譯,樣樣精通,才算達標。為了提高閱讀能力,又長期分為精讀和泛讀兩門課程。我教過幾年精讀課,自幼也喜歡精讀經典詩文。今天反思得失,產生不少質疑之處。


精讀求質,在於「點」的深挖;泛讀求量,在於「面」的擴展,更離不開「速讀」功夫。

精讀就是逮住一篇文章,一字一句去摳,恨不得從字縫裡找出字來!平常說的「書讀千遍,其意自見」,「滾瓜爛熟,倒背如流」,「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書上作記號、寫心得),都是指精讀功夫。例如我讀了鑒湖女俠秋瑾的演說詞《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景仰她的為人,也讚佩她的演講術,真是俠骨柔腸奇言語。她竟然能夠在千把字中寓有犀利的批評,貼心的勸諭,精微的世情刻畫,句句都是家常話,處處顯露大將風度。我精讀之後寫出點評,頗受讀者歡迎。

但我囿於精讀之利,而未戒備精讀之「害」。老來見到「讀書破萬卷」的人,羨慕之餘,很是悔恨自己只顧精讀一端,忽視泛讀一端。

林黛玉的速讀功夫好生了得!賈寶玉偷看《西廂記》,黛玉撞見,也看了幾眼。當寶玉說出「你是那傾國傾城的貌」時,黛玉立時嗔怒,聲言告訴舅舅去,嚇壞了的寶玉連忙賠不是。黛玉撲哧一笑說:「看來你也是個銀樣鑞槍頭!」林黛玉稍加翻閱,便掌握了全書的脈絡和局部的麗詞佳句,這種「一目十行,走馬觀碑」的速讀功力能有幾人比得上她?

三國時代,曹操手下的名士楊修接待西蜀客人張松。談話間,楊修拿出一本書說,這本《孟德新書》是我家主公的傳世之作,克敵制勝之道,盡在其中,勝過《孫子兵法十三篇》。張松接過來翻了一遍,哈哈大笑說:「你家主公不愧是抄襲大王呀!這分明是戰國時代無名氏所作,我蜀中三尺小兒都能背誦。」說完把書還給楊修,閉著眼睛背誦起來,從頭到尾,一字不差,唬得楊修目瞪口呆。他怎知道,這是張松的一場「過目成誦」的成功表演。

你可以說,小說裡的事情難免誇張和虛構。然而,現實生活裡的速讀事例,同樣可以讓你嘆服。

報刊編輯若只顧精讀每篇來稿,不能快速沙裡澄金,那就別幹這一行啦。上海清口演員周立波,每天早上要讀十幾種報紙以便選取表演材料。他若做不到這一點,也就被人噓下舞台了。

一九六三年,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醫師陳中偉為一名傷員接活了斷掉的手臂。這是世界斷肢再植成功的首例。在進行手術中,他遇到了一個難題,必須查閱國外資料才行。他中斷手術幾分鐘,三步兩步走到資料室,從書架上抽出要找的書,翻看幾眼,問題解決了,傷員避免了殘廢。這全靠陳中偉平日讀得多,查閱資料速度快。若是慢條斯理,必會前功盡棄!
精讀講究的是「慢工出細活」。這一「慢」不打緊,影響讀書面的擴展不說,重要的是難以適應今日很多工作的需要。

精、泛並舉,不是百分之五十對百分之五十。不同人有不同的平衡點。讀書不求甚解,狗熊掰棒子,邊得邊丟,這些人就要向精讀傾斜。而就我來說,忽視泛讀恰是一大缺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